澎湖文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立台湾博物馆藏品
澎湖文石书院牌匾

澎湖文石,是产自澎湖群岛玄武岩孔隙中具有同心圆状花纹的石头,主要成分为多种次生矿物的集合体,并非单一矿物。

历史[编辑]

“澎湖文石”名词是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首次出现,当时通判周于仁于《澎湖志略》文石赋提到:“澎湖产文石,在外堑之麓,掘地劈石得之,经磨砻文出,其文与质不一,其色淡而不浓,浅而不艳”[1]。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通判胡建伟又在《澎湖纪略·土产纪》有云:“文石,产于外堑,小池角二处,石外有璞,剖璞始出,石有五色,错而成文,以黄者为上,土人以有眼者为贵”。[2]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6年)的“文石书院”便是以此为名,胡建伟在《文石书院落成记》中写道:“文石者澎产也,产于澎而重于世,此石所以为贵也…书院之名,因有取焉”[3]

特质[编辑]

前台大林朝棨教授于〈澎湖群岛之地质矿产〉一文中提到:“世界上产文石的地方稀少,除本地外仅见于意大利”[4],澎湖文石具有同心圆状的花纹、颜色鲜艳与明暗强烈对比。[5][6]澎湖文石的开采始于20世纪初期;1952-1961年为澎湖文石产业的全盛时期,经过政府单位(如台湾省矿务局)的辅导,业者在开采、切割、研磨、镶嵌等技术都相当优异[7]。随着澎湖文石已知的露头逐渐挖竭,只有在港湾及道路建设等工程开挖时,才有零星含文石的玄武岩料源出现。[5][6]

科学研究[编辑]

有关澎湖文石的科学研究报告,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时期,1909年日籍矿物学家冈本要八郎于《地质学杂志》发表〈澎湖岛产之文石乃属霰石〉,提到“文石见于澎湖岛的玄武岩之多孔质部分的孔隙当中,颜色多变,有白、透明、淡黄、黄褐色等,呈放射状组织及半球状,黑、赤、白、褐色等夹杂物色素组成同心圆之缟玛瑙状。充填于玄武岩孔隙中的矿物之生成顺序,最早在母岩的孔壁有细粒的黄铁矿斑点生成,其后为厚层的霰石沉淀,再来为非晶质的石英沉淀,最后有方解石结晶生成”。[8]

根据多位学者研究结果,澎湖文石的成因主要是海水或雨水渗入多孔质的玄武岩,发生沉淀后形成次生矿物,其矿物种类众多,包含霰石、方解石玉髓玛瑙蛋白石石英钟乳石菱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绿泥石菱锰矿铁白云石铁锰云石等矿物;颜色丰富,有白、红、黄、褐、绿、蓝、紫、黑色等;岩理呈块状、薄片状、葡萄状、球状、同心圆状或彩云状。[7][9][10][11][12][13]

参考资料[编辑]

  1. ^ 许, 俊雅; 吴, 福助. 全臺賦. 国家台湾文学馆筹备处. 2006. 
  2. ^ 胡建伟. 土產紀. 澎湖纪略. 
  3. ^ 胡建伟. 文石書院落成記. 厅志. 
  4. ^ 林朝棨. 臺灣外島之地質. 台湾银行季刊. 1967, 18 (4): 229-239. 
  5. ^ 5.0 5.1 方, 建能. 獨具慧眼-臺灣文石.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2. 
  6. ^ 6.0 6.1 谭, 立平. 寶石學. 徐氏基金会. 1989. 
  7. ^ 7.0 7.1 台湾省矿务局. 澎湖文石探勘調查報告. 台湾矿业. 1978, 30 (1): 7-84. 
  8. ^ 冈本要八郎. 澎湖島た產する之「文石」は霰石むり. 地质学杂志. 1909, 16 (188): 200-203. 
  9. ^ 林迺信. 澎湖群島地質礦產調查. 工业研究月刊. 1948, 2 (9-10): 28-41. 
  10. ^ 林朝棨; 邱岳; 吕学俊; 黄敦友. 澎湖群島之地質礦產. 台湾矿业. 1957, 9 (3-4): 26-38. 
  11. ^ 吕学俊. 澎湖縣內產之文石. 台湾矿业. 1968, 15 (1-2): 3-10. 
  12. ^ 魏, 稽生; 谭, 立平. 臺灣經濟礦物第二卷-臺灣非金屬經濟礦物.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9. 
  13. ^ 余, 炳盛; 方, 建能. 臺灣的寶石. 远足文化. 2005: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