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橋鎮

座標23°43′13″N 117°08′57″E / 23.72034°N 117.14928°E / 23.72034; 117.149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深橋鎮
坐標:23°43′13″N 117°08′57″E / 23.72034°N 117.14928°E / 23.72034; 117.14928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詔安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5 06 24 104
電話區號+86 

深橋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

行政區劃[編輯]

深橋鎮下轄以下地區:[2]

深橋村、​水溪村、​鳳寮村、​萬田村、​港頭村、​後林村、​新寨村、​莊上村、​西坑村、​雙港村、​考湖村、​徑尾村、​郭寮村、​溪南村、​上寨村、​埔上村、​白厝村、​新溪村、​寨口村、​岸嶼村、​仕江村、​大美村、​溪園村、​下園村、​後埔村、​樹美村、​華表村和平嶼村。

姓氏由來[編輯]

陳姓, 南宋漸山七賢之南恩公陳景肅曾孫、平南侯陳植六子陳泰奐(元隆)之後。從明洪武三年(庚戌1370年)陳郡壽分居白葉其三子陳茂(天福)留守為白葉始祖起,已蕃衍二十二世(四十五世)。分佈:深橋鎮:新溪村,埔上村東湖,考湖村(陳氏),新寨村新寨,華表村小驛(小頁)。

陳姓, 南江支系景雍支脈裔孫。從南宋初年陳景雍回漳為一世始,至今已傳衍三十二世(五十世)。分佈:深橋鎮:溪南村,埔上村埔上,上寨村,寨口村,白厝村白厝新厝、金山,西坑村長茂林,後嶺村(陳氏)。

陳姓, 南宋高宗初年,開漳五世陳於裔孫陳宗說(十七世)從泉州遷入漳浦海濱里沙坂,旋遷甲洲島,遂定居焉。從陳宗說開基為一世起,至今已蕃衍三十一世(四十七世)。宗說支脈分佈深橋鎮:華表村厝仔。

許姓, 詔安許姓歷來尊許陶為本姓開漳太始祖,許陶子許天正為開詔許姓始祖。世居詔安的許姓裔孫,都是許耐京所出的二大房衍傳下來的,今已瓜瓞綿長、華萼交芬。長房(許必得)有子二,主要聚居縣城城內、北關外和內外鳳樓;二房(許大得)有子五,在縣城郊區、深橋、西潭、橋東、金星、梅嶺、四都、建設、紅星等鄉鎮。

丁姓, 丁氏七世祖在明朝永樂年間從山東濟陽遷來福建詔安縣深橋鎮萬田村,以前叫「旱田」。

沈姓, 詔安開基一世祖諱楸,廷輔公次子。公原居清流縣嵩溪,別號小池,自宋南渡,別其子來漳之南詔居住,後卒與妣林氏合葬於梅塘山。四世祖諱穆,開四房:長房觀音山祖派,開北門、西巷、後厝、厚門、西滸,五戶。二房東沈祖派,開彩東、彩西兩戶。三房歧頭祖派,開歧東、歧西兩戶。四房桔林祖派,開東城、仕渡(今深橋仕渡村)、五斗、仕雅四戶。

楊姓, 楊舒朗,系漳州赤嶺祖楊國光裔孫,明宣德二年(1427年),從漳州徙居南詔「多尼山」(後改村名為樟朗),取漳州的「漳」字和楊舒朗的「朗」字合,為村名。為開詔安漳郎肇基祖,子孫後裔播遷於深橋新寨等地。建宗祠「敦本堂」。

吳姓, 位於福建詔安 白洋鄉白石村東側鵝公山畔的吳尚彬墓,墓主人宋承德郎(黃州監酒務郎)尚彬公為詔安深橋考湖村開基始祖。

葉姓, 元末順帝時,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沙縣九彩巷的蕭公,攜帶妻子葉氏(葉媽)及三子逃難至漳州漳浦南詔場西路寶橋(今詔安縣深橋鎮華表村一帶)定居。其大、二兒子往他鄉謀生,小兒子萬六郎隨侍母側仍居寶橋,並依母姓改為姓葉,為詔安寶橋葉氏一世祖,葬後山,世稱「後山祖」。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