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湍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長湍郡(韓語:장단군)是朝鮮半島京畿道西北端曾經存在過的一個郡,盛產豆類作物,目前處於南北分治狀態,一半屬於朝鮮開城特級市,另一半屬於韓國京畿道坡州市漣川郡

概要[編輯]

高句麗時代被稱為長淺城,新羅景德王時代被稱長湍。高麗時代一度稱湍州,李氏朝鮮時代一度改稱臨湍和臨津,之後又恢復舊名長湍,並設立長湍都護府。1895年正式設立長湍郡,1906年開城郡的一部被併入長湍郡、同時長湍郡的一部被併入麻田郡(現在的漣川郡的西部)。

日本統治時代設立有京義線長湍站。1945年朝韓分治後被南北分斷,朝鮮戰爭結束後確定了朝韓邊界,長湍郡正好位於三八線上,約六成位於朝鮮,四成位於韓國。而且板門店也位於該郡。其中韓國控制的部分大部分屬於民間人統制區域,幾乎無人居住,只有在農耕期才會有軍方允許的農民進入管理農田,所以該郡在韓國行政區劃中有名無實。此後行政區域不斷被坡州市漣川郡蠶食,直到1972年12月28日全部被併入坡州市,長湍郡被廢除。

年表[編輯]

  • 1906年 - 開城府的大南面和小南面被編入,長東面和江東面併入麻田郡
  • 1914年4月1日 - 長湍郡的一部分(長新面的一部分)被編入漣川郡。長湍郡由以下十個面組成。
    • 郡內面、津南面、津西面、江上面、大江面、長道面、長南面、津東面、大南面、小南面
  • 1930年 - 津南面改名長湍面。
  • 1945年8月15日 - 朝鮮半島光復。該郡由美軍管理。但大南面、江上面、大江面、小南面以及長道面、津西面、長南面的一部分由蘇軍管理。
  • 1945年11月 - 蘇軍管理下的全部地區被併入黃海道長豐郡
  • 1945年11月4日 - 美軍管理下的行政區劃調整(5面)。
    • 長道面、開豐郡嶺南面併入津西面。
  • 1953年7月27日 - 朝鮮戰爭結束,長湍郡被指定為民間人統制區域,事實上失去行政機能。郡內面、津東面、長南面的全部(事實上有極少部分位於朝鮮境內)、長湍面的大部分、津西面、大江面、長道面的各一部分位於韓國政府的統治區域(津西面、大江面、長道面屬於朝韓非軍事區)。
  • 1954年11月17日 - 收復地區臨時行政措置法實施,長湍郡的一部分編入漣川郡。
    • 江上面在韓國行政區劃中被併入漣川郡旺澄面(實際上全域屬於朝鮮)。
    • 大江面、長道面以及長南面的一部併入漣川郡百鶴面。
  • 1963年1月1日 -
    • 郡內面併入坡州郡臨津面。
    • 長南面併入漣川郡百鶴面。
  • 1972年12月28日 - 長湍面、津東面、津西面併入坡州郡。韓國政府統治區域內的長湍郡正式被廢除。
    • 以北五道委員會的名目上還存在長湍郡、並任命了名譽郡守。

韓國以北五道中的行政區劃[編輯]

長湍郡由十個面構成。

邑面 面積(㎢) 里的數量 備註
長湍面 10 都羅山 東場 蘆上 蘆下 西場 井洞 德山 巨谷 石串 江井 被併入坡州市,長湍面西場里、德山里未收復。
郡內面 7 邑內 點元 芳木 亭子 白蓮 松山 造山
津東面 5 下浦 東坡 瑞谷 哨 龍山
津西面 8 訥木 芬芝 金陵 魚龍 景陵 田齋 仙跡 大院 金陵里、魚龍里被併入坡州市,魚龍里即板門店所在地。
長南面 5 高浪浦 元堂 伴程 板浮 自作 被併入漣川郡
長道面 10 古邑 沙是 石柱院 中 上 下 梧陰 項洞 梅峴 杜梅 項洞里、梅峴里被併入漣川郡百鶴面
大江面 5 青廷 羅浮 浦春 禹勤 篤正 浦春里被併入漣川郡百鶴面。
江上面 7 九化 馬城 德積 葛雲 臨江 紫霞 率浪 全部未收復,但在行政區劃上被併入漣川郡旺澄面。
大南面 5 渭川 聖谷 石村 長佐 佳谷 全部未收復。
小南面 5 有德 知琴 弘化 朴淵 斗谷 全部未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