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逵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许逵
许逵

《河南固始启忠堂许氏四修宗谱》之许逵像


大明江西按察司副赠左副都御史
籍贯 河南固始县匠籍
族裔 汉族
字号 字汝登,号亹轩
谥号 忠节
出生 成化十九年(1483年)七月二十日
河南固始县
逝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日
江西新建县
配偶 娶杨氏
亲属 许玚(子)
许䢿(孙)
出身
  • 正德二年丁卯科举人
  • 正德三年戊辰科进士出身

许逵(1483年—1519年),汝登亹轩河南汝宁府固始县人,祖籍福建闽县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正德末,官至江西副使。宸濠之乱时,不屈被杀。

生平[编辑]

北宋状元许将后裔[1]正德二年(1507年)登丁卯科河南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联捷戊辰科进士。其人长身大嘴,猿臂燕颔,为人沈静而有谋略。授山东乐陵县知县。任内抗击刘六刘七起义有功。正德十二年(1517年)迁江西按察使司副使。与巡抚孙燧密谋商议对抗宁王朱宸濠欲反之事。正德十四年(1519年)宸濠果然谋反,许逵与孙燧不屈被杀,享年三十六岁。

明世宗即位,赠许逵为左副都御史,追忠节嘉靖元年(1522年)因许逵死事尤烈,改赠其为礼部尚书,荫其子为指挥佥事[2][3]

事迹[编辑]

宸濠事发之初,许逵将《文天祥集》赠与好友张汉卿,但却没有附上书信。张汉卿感叹的对人说:“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许逵的父亲在老家河南,听闻江西发生事变,都御使和副使被杀害,马上就立了牌位,换了丧服,为许逵哭悼。人们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许父则回说:“副使,必吾儿也。”

家庭及关联[编辑]

曾祖许子谊。祖父许昂。父许宁,义官。母王氏。具庆下,兄许周、许迁、弟许遥、许遂、许延。有子许玚、许珫、许𪻐,有孙许䢿,隆庆举人[4]

注释[编辑]

  1. ^ 許姓開閩始祖考證. [2019-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8). 
  2. ^ ·张廷玉等,《明史》(卷289):许逵,字汝登,固始人。正德三年进士。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沈静有谋略。授乐陵知县。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才容人。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事闻,进秩二等。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亦所当贼少。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平,不能限牛马。逵筑城凿池,设楼橹,置巡卒。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逵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余人。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咸名大著。十二年迁江西副使。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尝言于孙燧曰:“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重贿由于盗薮,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及宸濠缚燧,逵争之。宸濠素忌逵,问许副使何言,逵曰:“副使惟赤心耳。”宸濠怒曰:“我不能杀汝邪?”逵骂曰:“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汝反贼,万段磔汝,汝悔何及!”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汉卿语人曰:“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人怪问故。父曰:“副使,必吾儿也。”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谥忠节,荫一子。又录山东平贼功,复荫一子。嘉靖元年诏逵死事尤烈,改赠逵礼部尚书,进荫指挥佥事。
  3. ^ ·张廷玉等,《明史》(卷289):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燧益怒,急起,不得出。宸濠入内殿,易戎服出,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巡按御史王金、布政使梁宸以下,咸稽首呼万岁。
  4. ^ ·张廷玉等,《明史》(卷289):“长子玚,好学有器识。既葬父,日夜号泣,六年而后就荫。人或趣之,玚曰:“吾父死,玚乃因得官。”痛哭不能仰视。玚子䢿,事亲孝。隆庆中举于乡,数试礼部不第。有试官与玚婚姻,慕䢿才,欲收罗之。䢿曰:“若此,何以见先忠节地下?”许氏子孙不如孙氏贵显,亦能传其家。”

参考文献[编辑]

  •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