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式微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中一個青年雕像的頭部,一個「古風式微笑」的典型例子。

古風式微笑(英語:Archaic smile)是最初被古希臘雕塑家使用的特殊表情。[1]該表情在公元前六世紀第二季度製作的雕塑中尤為常見。藝術史學家們推測當時雕塑家試圖通過古風式微笑來讓雕塑表現的活靈活現,表現一種幸福的感覺。[2]對於現實主義的觀眾來說,微笑應該更為平滑,古風式微笑看起來相當不自然,當然這種不自然也可以認為是向自然主義美學發展產生的結果。其中最著名的「古風式微笑」的例子包括克羅伊索斯青年雕像穿披肩的少女英語Peplos Kore

古希臘古風時期(約公元前480年-600年)這段時期出產的藝術品中出現古風式微笑的比例激增。來自希臘埃伊納島阿法埃婭神廟西側山牆上「垂死的戰士」雕塑就是一個展示戰士瀕臨死亡,臉上卻帶著古風式微笑的非常有趣的一幕。[1][2]

在公元前五世紀中葉前的約兩百年時間裡,古風式微笑被廣泛地應用到各類雕塑上。在希臘大陸,小亞細亞和愛琴海的島嶼上發現的雕像都證明了這一點。[1]據推測,在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認為古風式微笑代表著他們在雕刻過程中會受到神的祝福,或者只是單純的代表著如同現代人拍照時擺好的微笑,沒有實際意義的表情。

荷牛人雅典衛城,公元前570年

儘管古風式微笑還沒有公認的實際意義,但現在一般認為古希臘人通過這種微笑表達了一種理想化的健康和幸福的狀態。探究這類知識這正是人類學存在的意義。[3] 另一些說法認為古風式微笑只是單純因為技術限制而出現的,這個說法認為在古風時期雕塑中把彎曲狀的嘴部安裝在幾乎是塊狀的頭上仍是技術上的難題,並因此出現了這種看似奇怪的微笑。還有一種由理察·諾爾(Richard Neer)提出的理論認為,古風式微笑可能是一種地位象徵,因為在古希臘,有許多城市的貴族被稱為Geleontes,意為「微笑的那一位」。[4]

一些不同的觀點認為古風式微笑是「平淡而自然的」。因此約翰·福爾斯在他的小說《魔法師英語The Magus (novel)》(第23章)中寫道:「...充滿了最純粹的形上學的幽默[...] 永恆的智慧和永恆的歡樂,[...] 一顆恆星爆炸,就會有一千個像我們這樣的世界就會消失,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存在。這就是這個微笑想說的:也許本來不存在的事物,現在卻是真實存在的[...]當我死去時,我會把這個放在床邊。這是我在人生最後一刻希望見到的臉。」

哈皮因騎手像衛城博物館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mile, Angus Trumble, 2005, ISBN 0-465-08779-5, p.11, Google Books link: books-google-AT11.
  2. ^ 2.0 2.1 "Archaic smile",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09, webpage: EB-Sm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 Middle Archaic Phase(Sm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4 September 2010
  4. ^ Neer, Richard. Greek Art and Archaeology. New York: Thames & Hudson. 2012: 156. ISBN 9780500288771.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