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吳景超(1901年3月5日—1968年5月7日)安徽省徽州府歙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學家。主要研究都市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1][2][3]

生平[編輯]

1915年,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3年,赴美國留學,入明尼蘇達大學,獲學士學位。1925年至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學習,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1][2][4]

1928年歸國,任南京金陵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講授社會學原理、都市社會學。1928年,組織創辦東南社會學會。1930年,參與創辦中國社會學社,歷任理事、副理事。1931年,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清華大學教務長。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曾從事城市經濟調查。1935年,在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任職。1945年任中國戰時生產局秘書處長。1946年,任善後救濟總署顧問。1947年,回到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井發起成立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1][2]1948年10月下旬,胡適曾向翁文灝蔣介石推薦吳景超、蔣碩傑劉大中。三人中,劉大中和蔣碩傑後來都來到台灣,在台灣的土地改革及稅制改革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吳景超則選擇留在中國大陸。[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2年在中央財經學院任教。1953年,轉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任教。[1]1957年,吳景超和一同參加民盟中央1957年6月6日座談會的費孝通錢偉長曾昭掄黃藥眠陶大鏞被劃為「右派」波及。1968年5月7日,吳景超在北京逝世。[2][3]

逸事[編輯]

中華民國時期,吳景超曾任《獨立評論》的作者和編輯,與胡適十分友好。胡適還將其拉入南京國民政府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光明日報》發表了吳景超的《我與胡適——從朋友到敵人》一文,其中稱:「由於我自己的不堅定,但也由於他(胡適)的慫恿,我開始了十多年與蔣反動政權同流合污的生活。這是我的生命史中最為痛心的事。」翁文灝回國後,曾向老部下吳景超請教如何寫檢討,吳景超的建議是多加「官僚資本、特務押人、美帝行動」等名詞,以顯示更有「教育意義」。吳景超還在另一篇批判梁漱溟的文章中「完全不講理」。[6]

著作[編輯]

  • 《社會組織》(1929年)
  • 《都市社會學》(1929年)
  • 《社會的生物基礎》(1931年)
  •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1936年)
  • 《劫後災黎》(1947年)[2]
  • 《第四種國家的出路》(ISBN 978-7-100-05184-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吴景超,中国社会学网,2011-01-12.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3). 
  2. ^ 2.0 2.1 2.2 2.3 2.4 1968年5月7日 中國社會學家吳景超逝世,人民網,2012年05月07日[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吴景超.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 [202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中文). 
  4. ^ 呂文浩. 观婚姻家庭之变的社会学家吴景超-清华大学校史馆. 清華大學校史館. 新民晚報. 2021-03-03 [202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中文). 
  5. ^ 劉大中,西南交通大學校友網,2013-05-23[永久失效連結]
  6. ^ 楊芳. 吴景超:被浪费的才情. 中青在線. 中國青年報. 2008-05-07 [2021-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