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圭尼維爾平原

座標21°54′N 325°00′E / 21.9°N 325°E / 21.9; 32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圭尼維爾平原
低地薄餅狀穹丘視圖
類型低地
位置金星
坐標21°54′N 325°00′E / 21.9°N 325°E / 21.9; 325
直徑7520 公里
命名圭尼維爾

圭尼維爾平原(英語:Guinevere Planitia)是金星上位於貝塔區以東、艾斯特拉區(四方區-V-30)以西之間一塊遼闊的低地。這些地勢低洼的平原,特別是西部區布滿了火山噴口、大面積的明暗區塊及斑駁的沉積物。它們僅被連接了高地區與構造帶的赤道所打斷[1],該區域所呈現的小火山地貌及構造特徵的類型、數量和形狀提供金星地質環境演變的重要詳情[2]。 

根據先驅者金星計劃、金石深空通訊體系、阿雷西博天文台數據,該地區被解釋為起源於大範圍疊覆的火山熔岩流。斷裂帶和線性構造段已被確定為是貝塔-艾斯特拉區的變形區。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圖像顯示,大部分地表單元都由火山地貌組成,也帶有大面積撞擊溢出沉積物有關的西摩撞擊坑(Seymour crater)[3]。  

概述[編輯]

圭尼維爾平原區充分展示了金星的構造及內部熱運作機制,這些結構性質也提供了一些如構成成分、揮發物含量、岩漿運動與地殼交互作用以及地殼與岩石圈結構等火山活動方式的線索[4]

通過拍攝圖像所觀察到的地貌特性,該區域地形可分為三種地層類型:山脊地形、平原地層和火山,並通過噴出物、殘壁沿和坑底堆積物辨識出九座撞擊坑,這些構造也顯示出有明顯的流出沉積物[5]。  

山脊地形[編輯]

圭尼維爾平原地形雖然看似平坦,但實際遍布著各式各樣的構造結構。

圭尼維爾平原上複雜的山脊地形是由經歷大幅度變形的殘餘物所構成。線狀地層只包含一種主要走向的構造特徵;複合線狀地層則包含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構造結構;山脊地形包括在該地區發現的最古老地層,常稱為「鑲嵌地塊[5]。山脊地形一般又稱為斑駁、線狀的平原,通常是一大片起伏的地形,其中包含少量的火山穹丘盾狀火山、火山錐和熔岩流,斑駁的山脊實際是低斜坡區聚積的熔岩流和熔岩流沉物[6]

平原局部[編輯]

在圭尼維爾平原發現的主要構造包括有皺脊、裂縫和線性構造,線性構造展示了構造特徵的主要走向。一道由不連續線性構造帶和被稱為貝塔-艾斯特拉卵狀變形區所組成的變形帶穿過圭尼維爾平原。

另外還觀察到的結構特徵有冕狀物、類冕狀物以及鑲嵌地塊和其它大量的構造單元。該地區內,構造都表現出多樣的方向性,並且一系列特徵呈現相似的走向。在該平原局部地區觀察到較明顯的東-西或東南-西北走向。上圖左側以字母A開頭的,顯示了圭尼維爾平原東北區的反向散射圖;如圖B所示,在陰暗區是集中於貝塔區東側的鑲嵌地塊露頭;在C圖中的紫色中可看到皺脊,這些露頭遍布低洼區,被用代表主要走向的黃線標記;圖D中的黑線顯示了斷裂帶的分布及其走向。造成這些走向的原因可能是西邊貝塔區地函熱柱上升所致。這些元素的走向可能直接與輻射裂縫和地塹有關,解釋為下層岩牆群;其餘系統解釋為與構造應力有關的隆起或岩脈與隆起機制的組合所引起的[7]

貝塔區圭尼維爾平原到牛拉山的截面圖

火山[編輯]

火山活動是行星內部熱傳導的基本過程之一[8],通過評估火山沉積物位置、構造、體積和順序,可為定量評估時空熱傳提供證據。該地區分布有四座在側翼和山頂部位都有更小火山構造的主要火山:阿塔努瓦(Atanua)、拉皮桑特(Rhpisunt)、圖利(Tuli)和瓦爾(Var)以及三座冕狀物:霍爾達(Hulda)、瑪德爾阿卡(Madderakka)和波羅斯尼查(Pölöznits)。這幾座噴發中心噴發了大量的熔岩流,有許多的熔岩沉積物已模糊不清了。由於這些噴發流複雜的匯合和交插,使得主要噴發中心內部及噴發中心之間相對年齡關係已很難確定。每座火山都似乎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噴發活動,在幾個主要階段形成了大範圍的流場,而更多的局部活動則發生在這些火山的側翼及頂峰噴口。地質測繪顯示了從高地到火山平原,再到盾狀火山熔岩流場的一般進展,同時也揭示了火山活動與構造過程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關係[9]

圖利山[編輯]

圖利山位於北緯13°、東經314.5°處,縱橫約600x800公里,頂部坐落了一座占地約100x200公里的低矮盾狀火山。圖利山平均高出周邊600米,側翼由一系列狹窄的舌狀熔岩流組成,這些熔岩流從山頂區向外輻射,流向北面的大流場一直延伸到平原上,並與一座次級噴發中心相聯結[9]

阿塔努亞山[編輯]

最西邊的火山-阿塔努瓦山位於北緯9.5°、東經309°處,被勾勒為由一群小型構造和熔岩流組成。在山頂,放射狀熔岩流圍繞著一座小盾狀火山或一座中心坑直徑約12公里的火山錐。該構造的側翼(縱橫約1000公里)是由從山頂向四面八方延伸的舌狀熔岩流組成。阿塔努亞熔岩流往北圍繞著一座冕狀物;往西側是一片覆蓋了鄰近平原的扇形熔岩流場,並可能覆蓋著一些該地區最年輕沉積物;而往南,該熔岩流則環繞著一處殘存的複雜變形地形[9]

瓦爾山[編輯]

瓦爾山的坐標為北緯1.5°、東經316°處,位於平原最南端,有一個由一座盾狀火山熔岩場、一座坍塌、四面峭壁的穹丘和一座巨大的不規則穹丘所構成的複雜山頂區。瓦爾山的南側坡上分布著狹長的舌狀熔岩流,綿延約500公里,覆蓋在黑暗的脊狀平原上。峰頂以北延伸出一道長達250公里的突出裂谷帶,終止於一群環狀結構處,裂谷帶被峰頂熔岩流圍繞。在裂谷帶的北面,坐落了四座類冕狀物的構造(直徑約70-250公里),部分被側坡的熔岩流圍繞,似乎也是平原上其他熔岩流的發源地。

圭尼維爾平原南部地質圖

參考文獻[編輯]

  1. ^ Senske, D. A.; D. B. Campbell; E. R. Stofan; P. C. Fisher; J. W. Head; N. Stacy; J. C. Aubele; A. A. Hine; J. K. Harmon. Geology and Tectonics of Beta Regio, Guinevere Planitia, Sedna Planitia, and Western Eistla Regio,Venus: Results From Arecibo Image Data. Earth, Moon, and Planets. November 1991, 55 (2): 163–214. doi:10.1007/bf00058901. 
  2. ^ Crown, David; Stofan and Bleamaster III. Geologic Mapping of the Guinevere Planitia Quadrangle of Venus (PD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2011, 42: 1448–1449 [3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3. ^ Crown, David; Ellan Stofan; Leslie Bleamaster III. Geologic Mapping of the Guinevere Planitia Quadrangle (V-30) of Venu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August 2001, 106 (E8): 17515–17566. Bibcode:2001JGR...10617515I. doi:10.1029/2000JE001265. 
  4. ^ Wilson, L; J. Head. A comparison of volcanic eruption processes on Earth, Moon, Mars, Io and Venus. Nature. 1983, 302 (5910): 663–669. doi:10.1038/302663a0. 
  5. ^ 5.0 5.1 Crown, David; Stofan, and Plaut. Geology of the Guinevere Planitia Quadrangle of Venu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1994, 25: 301–302. Bibcode:1994LPI....25..301C. 
  6. ^ Campbell, Donald; Head, Hine; Harmon, Senske; and Fisher. Styles of Volcanism on Venus: New Arecibo High Resolution Radar Data. Science. 20 October 1989, 246 (4928): 373–377. JSTOR 1703962. PMID 17747920. doi:10.1126/science.246.4928.373. 
  7. ^ Ernst, R; Grosfils, Desnoyers; and Head. Detailed Mapping of Fracture/Graben Systems In Northern Guinevere Planitia, Venus: Radiating Dyke Swarm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ty for Stratigraphic Interpretation (PD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1534–1535. [7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8. ^ Solomon, S. C.; W. Head. Geophys. 9236: 87. 1982. 
  9. ^ 9.0 9.1 9.2 Crown, David; Stofan and Plaut. Volcanism in southern Guinevere Planitia, Venus: Regional volcanic history and morphology of volcanic domes. In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 Twenty-fourth Lunar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1993, A–F: 355–356 [2 March 2014]. Bibcode:1993LPI....24..35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