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懷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懷光(729年—785年),靺鞨人,本姓朔方節度使[1]

生平[編輯]

其先徙幽州,以戰功賜姓李氏,累進都虞侯。歷任檢校刑部尚書,寧、慶、邠寧(今陝西彬縣)節度使、朔方節度使,管轄靈州(今寧夏靈武)。建中三年(782年),奉命討魏博鎮田悅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爆發,唐德宗出逃奉天(今陝西乾縣)。隨後,朱泚自稱大秦皇帝,進攻奉天。大將渾瑊力戰不屈,呂希倩戰死,唐德宗向魏縣行營的唐軍告急。懷光和神策軍統帥李晟率領兵馬前來支援,大破之。李懷光是粗人,逢人便說,盧杞趙贊白志貞皆奸佞之徒。盧杞心虛,建議德宗讓懷光「乘勝進取京城,破竹之勢,不可失也」,德宗同意,遂令懷光軍駐便橋,與李建徽李晟及神策兵馬使楊惠元按期同取長安。懷光以千里救駕,竟不能見天子,心生不滿,屯駐咸陽,而不進兵,又多次上表,揭露盧杞等人的罪惡。[2]德宗加封懷光為太尉,並賜鐵券,以示信任有加。懷光將鐵券扔於地說:「聖人疑懷光邪?人臣反,賜鐵券,懷光不反,今賜鐵券,是使之反也!」[3]遂起兵叛唐。然而懷光只是一時激忿,非真心反叛,並未與朱泚聯合,而是引軍回朔方節度使根據地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自保。

李懷光派徐庭光以六千精兵守衛長春宮(今陝西大荔縣東),渾瑊駱元光等數次被庭光擊敗,不能前進。當時朝廷財政困難,朝臣建議赦懷光之罪,並派宦官尹元貞去河中撫慰。德宗不許,遂任命河東節度使馬燧為副元帥,前往討伐。[4]馬燧在陶城擊敗李懷光,射殺大將徐伯文,斬首萬餘級。又分兵與渾瑊會合,進逼長春宮。貞元元年(785年)三月,李懷光手下都虞侯呂鳴岳密謀歸順馬燧,不料事泄,懷光殺之,並屠其全家。馬燧知長春宮難以攻下,決計攻心為上,單騎至長春宮城下,直呼守將徐庭光之名,告以逆順之理,徐庭光本無反意,當即率眾投降。[5]德宗聞知庭光已降,詔令封庭光為御史大夫。馬燧等移軍直攻河中,諸將皆降,懷光見大勢已去,自縊身亡,朔方將牛名俊斬其首級,率萬餘名士卒開城出降。馬燧帶兵進城,殺懷光親信閻晏等七人,餘者不再問罪,河中之亂平定。

李懷光之子監察御史李琟殺死二弟李瑗等後自殺,故李懷光無後。德宗赦李懷光妻王氏。又念李懷光舊功,可憐其絕後,賜李懷光外孫燕八八姓李,賜名承緒,授左衛率府胄曹參軍,為李懷光後嗣,賜錢一千貫,任其於李懷光墓側置立莊園,侍養王氏,並備四時享奠之禮。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唐書·卷121》,出自劉昫舊唐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唐書·卷224上》,出自《新唐書

注釋[編輯]

  1. ^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李懷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多賜姓,更名嘉慶。"
  2.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李懷光頓兵不進,數上表暴揚盧杞等罪惡;眾論喧騰,亦咎杞等。上不得已,十二月,壬戌,貶杞為新州司馬,白志貞為恩州司馬,趙贊為播州司馬。」
  3.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舊唐書·李懷光》載:「懷光怒甚,投券於地曰:凡人臣反,則賜鐵券,今授懷光,是使反也。詞氣益悖,眾為之懼。」
  4.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一:「上命渾瑊、駱元光討李懷光軍於同州,懷光遣其將徐庭光以精卒六千軍於長春宮以拒之,瑊等數為所敗,不能進。時度支用度不給,議者多請赦懷光,上不許。李懷光遣其妹婿要廷珍守晉州,牙將毛朝易攵守隰州,鄭抗守慈州,馬燧皆遣人說下之。上乃加渾瑊河中、絳州節度使,充河中、同華、陝虢行營副元帥,加馬燧奉誠軍、晉、慈、隰節度使,充管內諸軍行營副元帥,與鎮國節度使駱元光、鄜坊節度使唐朝臣合兵討懷光。」
  5. ^ 資治通鑑》二百三十二:「馬燧至行營,與諸將謀曰:『長春宮不下,則懷光不可得。長春宮守備甚嚴,攻之曠日持久,我當身往諭之。』遂徑造城下,呼懷光守將徐庭光,庭光帥將士羅拜城上。燧知其心屈,徐謂之曰:『我自朝廷來,可西向受命。』庭光等復西向拜。燧曰:『汝曹自祿山已來,徇國立功四十餘年,何忽為滅族之計!從吾言,非止免禍,富貴可圖也。』眾不對。燧披襟曰:『汝不信吾言,何不射我!』將士皆伏泣。燧曰:『此皆懷光所為,汝曹無罪。第堅守勿出。』皆曰:『諾。』」
前任:
朱泚
唐朝太尉
784年—785年
繼任: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