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

座標24°27′35″N 118°4′59″E / 24.45972°N 118.08306°E / 24.45972; 118.083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
碑記及碑亭
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開元街道溪岸社區公園南路2號建築物東側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1864年
認定時間1961年1月
地圖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位於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開元街道溪岸社區公園南路2號,即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總館(原市圖書館)大樓東側,是廈門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2]

碑為花崗岩質,平首,高2.15米,寬1.12米,周邊浮雕卷草花紋。碑額橫題隸書「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碑文作直行楷書,含題、款共658字[2]

歷史[編輯]

建制沿革[編輯]

興泉永道,是清政府管轄福建的地方行政機構。前身為明朝時的興泉道,設分守道駐泉州府,亦有分巡道兼管軍務,1646年廢。

康熙九年四月(1670年),復置。管轄興化府、泉州府,仍駐泉州府。雍正五年(1727年),閩浙總督劉世明奏准道署遷至廈門。後於雍正十二年加轄永春州[2]

道署建成於乾隆四年(1739年),位於廈門城北門外魁星石下、魁星河附近,魁星石如魁星,故名。河西還有祭祀梓潼帝君的魁星閣。道署地塊由購貢生黃鍾房屋地塊而得。今中山公園西半園及原圖書館大院均位於原道署內[3]

戰爭爆發[編輯]

描繪1841年8月26日廈門一帶海域英軍與清軍交火的畫作,繪於1844年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7月初,英軍逼近廈門海面,守軍拒絕召回,遂與守軍交火。雙方各有損傷,英軍推出廈門北上。至1841年8月25日,英軍再次出現在廈門海域,通牒「限期交出廈門」。1841年8月26日下午1時,英國侵華艦隊向廈門發動進攻。同日,英軍武裝占據了鼓浪嶼[3]

對於道署是否在戰爭中就已經損毀,中英雙方記載不同。在1841年農曆七月二日,親自指揮廈門保衛戰的閩浙總督顏伯燾奏稱,廈門淪陷前,他與時任興泉永道的劉耀椿「俱懷帶印信,分路攻擊。」顏伯燾稱包括興泉永道署在內的廈門諸官署,均被英軍炮火擊中,燒成灰燼。 過後,欽差大臣怡良,奉旨密查廈門保衛戰經過及損失。1841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怡良奏稱:英軍登陸後、尚未進入廈門城內時,廈門城內居民紛紛逃避。按怡良說法,興泉永道署,被英軍縱火焚毀。 又過不久,1841年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另一位奉旨密查的戶部右侍郎端華,也上奏稱:「惟提督衙署、總督行寓及關稅公所,均已半被燒毀。」端華傳喚多位廈門商民證實,英軍入城後,「侵占石寨及各衙署,肆行拆燒,搶擄資財,姦淫婦女, 焚毀廟宇,人人痛憤……」[4]

而在英國方面方面,攻擊廈門的英軍軍官賓漢和柏納德都稱,1841年8月27日,廈門城淪陷時,廈門城內外幾處官署,全都完好無損。其中英軍第49團,駐紮在興泉永道署大院內。 英軍軍官柏納德、奧特隆尼和穆瑞等人都寫道,英軍入城時,發現有中國人搶劫上述官署中的金銀。 駐紮在福建水師提督署內的穆瑞,還提供了一個細節:8月27日晚,由於誤傳中國軍隊突然反擊的消息,慌亂中的軍士兵,在提督署內引發一場小火災。 火災很快被撲滅。 1841年9月5日,人數並不多、實在無暇占地的英國遠征軍,根據其既定目標,主力撤出廈門島,北上浙江定海,只 留下少數兵力占領鼓浪嶼。撤出廈門城之前,對廈門城內外儲存的各種火藥、 金銀、物資、炮台和官署,侵廈英軍「不是加以搬走,就是加以銷毀。」,廈門的「火藥庫被炸掉,他們的軍械庫和庫里貯存的東西,被摧毀無遺。他們最好的水師船和造船廠,被付之一炬。」[4]

雖然目前找不到焚毀興泉永道署的明確記錄,但結合雙方記載,興泉永道署應毀於1841年9月初[4]

英國入據[編輯]

戰後,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其中條約規定:廈門廳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全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均已開闗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二處軍士退出,不復占㨿[5]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十五日(1845年3月22日),英軍分兩批最後才全部撤離鼓浪嶼。在此期間,即1842年2月24日,已有美國傳教士來到鼓浪嶼,租用民房開始傳教[3]

1843年11月-1845年3月,紀里布與阿禮國先後擔任英國駐廈門領事。前者為第一任駐廈領事[3]。領事欲在鼓浪嶼上建造領事館,而時任閩浙總督劉韻珂認為:「縱使夷兵撤退,而夷官等仍留嶼內,則繳還與不繳無殊」[6]。阿禮國繼任領事後,重提建館一事,於1844年11月6日與清政府部分地方官員會談。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同意英方選擇遭兵燹夷平的興泉永道署餘地建館。清朝方面墊付9000銀元,而英國每年將支付900銀元作為租金[3]

道署被英國占據後,道台遷至閩海關廈門正口衙門(今江夏堂一帶)辦公。

歸還清廷[編輯]

1862年4月海關稅務司成立,廈門海關及港口交由外國人管理[3]。同治二年四月(1863年),英國歸還道署[2]。原閩海關衙門改建海關大樓。同治三年(1864年),道尹曾憲德等及廈門士商捐款「召工削平洋樓」,重建道署,並於是年立碑記述署衙廢興之始末。

內容[編輯]

碑文含題、款共658字[3][7]廈門文史學家李禧家中藏有楊鳳來自臨的《臨九成宮》,冊後有跋,稱1864年曾峻軒(憲德)曾向楊鳳來「出碑索作歐體書」,故碑記的真實書者應為楊鳳來,而非「京山曾憲德」[3]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位於保護碑另內

原碑身後另有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於1991年所立的《修復〈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記事》,碑文見下

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背後的《修復〈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記事》

修復《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記事

興泉永道系清代管轄福建興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的重要行政機關。道署坐落在魁星石之下,始建於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建成於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軍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攻陷廈門,強占道署。《南京條約》簽訂後,廈門被迫闢為通商口岸,英方又於道光二十五年四億拆毀道署,侵削周圍民居,改築洋樓,長期盤踞,逼使道署官員暫借戶部衙門理事,後經我方一再交涉,乃於同治二年將署址歸還。同治三年,道台曾憲德召工削平洋樓,重建道署,並撰文述事,勒石立碑,即《重建興泉永道署碑記》。一九六二年廈門市人民委員會將該碑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碑被砸為數段,今人民政府特撥在道署遺址內建造碑亭,修復石碑,旨在保護文物,教育後人記取喪權辱國之沉痛歷史教訓。

廈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一九九一年 月

現狀[編輯]

道署建築今已不存,原道署曾作為廈門市公安局、廈門市政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砸毀後埋失地下,上蓋自行車棚[3]。碑記直至1984年重新出土[3],1991年修復後加蓋碑亭保護,經過修復立於公園南路2號大院內。

屬道署後花園的魁星山今位於中山公園內,山上摩崖石刻群被列為廈門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在廈門市少年兒童圖書館總館後方石牆上還存有一塊詩刻

保護範圍[編輯]

石碑本體及碑亭[1]

圖庫[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厦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中国厦门. www.xm.gov.cn. [2021-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7). 
  2. ^ 2.0 2.1 2.2 2.3 羅才福、何丙仲、陳志銘, 第四章 石刻 第二節 碑刻. 厦门文物志. 文物出版社. 2003年6月: 131頁. ISBN 750101460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何丙仲. 厦门石刻撷珍.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1年12月: 173–178頁. ISBN 9787561541654. 
  4. ^ 4.0 4.1 4.2 黃紹堅. 兴泉永道署(3)谁烧毁了兴泉永道署? (PDF). 廈門晚報. 2017年7月2日 [2017年7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年2月13日) (中文(中國大陸)). 
  5. ^ 《南京条约》原文. 
  6. ^ 劉韻珂 等. 《敬陈历次筹办福州厦门两处夷人住处情形及鼓浪屿夷兵业已全数撤退缘由折》.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藏. 
  7. ^ 何丙仲. 厦门碑志汇编.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4年7月: 189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