ㄍ
(重定向自ㆣ)
注音符號 | |||||
---|---|---|---|---|---|
聲母 | |||||
ㄅ | ㄆ | ㆠ | ㄇ | ㄈ | ㄪ |
ㄉ | ㄊ | ![]() |
ㄋ | ㆹ | ㄌ |
ㄍ | ㄎ | ㆣ | ㄫ | ㄏ | ㆸ |
ㄐ | ㄑ | ㆢ | ㄬ | ㄒ | ㆺ |
ㄓ | ㄔ | ㄕ | ㄖ | ||
ㄗ | ㄘ | ㆡ | ㄙ | (ㆡ) | |
介母 | |||||
ㄧ | ㆪ | ㄨ | ㆫ | ㆨ | ㄩ |
韻母 | |||||
ㄚ | ㆩ | ㆦ | ㆧ | ㄛ | |
ㄜ | ![]() |
ㄝ | ![]() |
ㆤ | ㆥ |
ㄞ | ㆮ | ㄟ | ㄠ | ㆯ | ㄡ |
ㆰ | ㆱ | ㆬ | ㄢ | ㄣ | ![]() |
ㄤ | ㆲ | ㄥ | ㆭ | ㄦ | ㄭ |
ㄍ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澮」的古字「巜」(音ㄍㄨㄟˋ),發音則取「巜」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ㄍ的發音為不送氣清軟顎塞音/k˭/,不過單講「ㄍ」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ㄍㄛ」或「ㄍㄜ」。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g],威妥瑪拼音、台羅拼音等則為[k]。注音字母苗文中,ㄍ同時表示不送氣清軟顎塞音(/k˭/,[g])跟不送氣清小舌塞音(/q˭/,[gh])。
相關變體[编辑]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方音符號中,另增加了「ㆣ」作為ㄍ的濁音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ㆣ」發音為濁軟顎塞音/ɡ/,可用於臺灣話、中古漢語等有濁軟顎塞音的漢語,在台羅拼音中對應的即為[g]。除了「ㆣ」外,還有「」,為縮小版的ㄍ,寫在聲調處,用於軟顎入聲(/k̚/),其上多一點表示陽入,無點則為陰入;在台羅拼音對應為寫在字末的[k],如「角」的台語發音為/kɑk̚˧˨/,寫為「ㄍㄚㄍ」、[kak]。雖然Unicode宣稱有收錄
,但卻寫錯為縮小版的「ㄎ」。
編碼與拼音[编辑]
- 以下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字元 | 編碼 | 國際音標 | 漢語拼音 | 威妥瑪拼音 | 台羅拼音 | 通用拼音 | 拉丁苗文 | ||
---|---|---|---|---|---|---|---|---|---|
Unicode | Big5 | GB 2312 | |||||||
ㄍ | U+310D | A37C | A8CD | k˭ | g | k | k | g | g |
q˭ | gh | ||||||||
ㆣ | U+31A3 | 未收錄 | 未收錄 | g | gg | g | gh | ||
![]() |
未收錄 | 未收錄 | 未收錄 | k̚ | k | k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