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注音符號與相關變體(灰底)
ㄙ-bw.png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舌尖 Bpmf-dd.svg
舌根
舌冠
翹舌
平舌 Bpmf-ss.svg
其他 Bpmf-hq.svg Bpmf-bv.svg
介母
介音
韻母
單韻
Bpmf-eer.svg
Bpmf-eenn.svg Bpmf-eo.svg
複韻
鼻韻
其他

Bpmf-s.svg)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私」的古字「」,發音則取官話「私」字的聲母。《說文解字》:「厶:姦衺也。」

「ㄙ」的發音為清齒齦擦音/s/,原本聲母不可單獨發音,需搭配介音或韻母,單講「ㄙ」這個符號時實際上是搭配韻母「」,發為「ㄙㄭ」,但該韻母平常書寫時可以省略,一般人會覺得該韻母是「空韻」。「ㄙㄭ」的國際音標為//,漢學家則不認可這樣拼法,而另自行發明舌尖前不圓脣元音」/ɿ/作為空韻符號,將「ㄙㄭ」拼為/sɿ/,但沒有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

漢語拼音威妥瑪拼音馬拼中對應為〔s〕;由於「ㄙ」與「」為互補分佈通用拼音臺羅拼音中與「」共用〔s〕,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注音字母苗文中,也是以「ㄙ」表示/s/〔s〕(嚴格定義可說是不送氣清齒齦擦音//)。至於送氣清齒齦擦音//〔hs〕,則寫成「ㄙㄏ」雙符號。

相關變體[编辑]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Bpmf-ss.svg」作為「ㄙ」的濁音對應,寫法為去掉末點,然後在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Bpmf-ss.svg」發音為濁齒齦擦音/z/,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濁齒齦擦音的漢語,方音注音符號則改作「Bpmf-s.svgBpmf-voiced.svg」形。注意的是臺灣方音符號不設此符號,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為「ㄗ」的濁音僅適用泉腔;「ㆡ」在漳腔中發為「ㄙ」的濁音,然而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ㆡ」表示,見條目。

閏音符號也為粵語清齒齦擦音/s/或清顎齦擦音/ʃ/(粵語中這兩個音為同音位自由變異)設下專門符號「Bpmf-si.svg」,與只發/ʃ/音的「Bpmf-sy.svg」區分開來。方音注音符號則不設之,改用「」來標記。臺灣方音符號也不設之,改以「」來標記。粵語地區也有人直以接「ㄙ」來標記此聲母。

字形辨正[编辑]

現在ㄙ的寫法
1932年ㄙ的寫法
1949年ㄙ的寫法

「ㄙ」最初時寫作「Bpmf-s2.svg」,上方原有斜向右方的短斜,以便與日文片假名中的「」分別。今省去,寫成「Bpmf-s.svg」即可。

編碼與拼音[编辑]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Bpmf-s.svg U+3119 A3AA A8D9 s s s s s s s s
hs
Bpmf-ss.svg Bpmf-ss.svg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z j
ㄙ゙ Bpmf-s.svgBpmf-voiced.svg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Bpmf-si.svg Bpmf-si.svg 未收錄 未收錄 未收錄 s / ʃ s

參考資料[编辑]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