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的诞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临床医学的诞生
原名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une archéologie du regard médical
作者米歇尔·福柯
译者刘北成
类型書面作品[*]
语言法语
主题哲学 编辑维基数据
發行信息
出版机构译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1963年
出版地點法国
中譯本出版日期2001年
媒介平裝
页数222
前作疯癫与文明
續作词与物
规范控制
ISBNISBN 9787806571910
OCLC19943259

临床医学的诞生(法語: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une archéologie du regard médical),是法国哲学米歇尔·福柯第二部专著,1963年在法国出版法文版,1973年被翻译为英语。自他上一部作品《疯癫与文明》开启了知识考古的哲学研究范式之后,本书也是其专注于研究经验事实基本结构的一种变化,书中所分析的医学变化不过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实例,因此本书成为《知识考古学》及其方法论的重要奠基作品。同时,本书也是福柯对“话语结构”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之作,通过对医学话语及其底层结构的考察,试图阐明知识型(episteme)是如何运作并表达自己的,这也为他下一部作品《词与物》对话语一般层面的描述做了事实经验层面的铺垫。

内容[编辑]

福柯在此书中的中心议题是:科学的话语如何构造和制约人们的感性经验。福柯认为,一项陈述的意义不是来自说话者的意图,而是和话语系统中与其他话语的关系密切相连。在该书的前言中,福柯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18世纪中期波姆的病例,波姆在对一个癔病患者症状描述时,以一种缺乏感官知觉基础的,甚至是幻象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一种被称为“假膜”的疾病发生源。与此相反,医生贝勒在观察脑组织损伤和脑部覆膜时,即“慢性脑膜炎”,真正看到了病灶形成的“假膜”,并用一种精确的词句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有稳定可见性的世界。福柯在此发问:是什么样的基本经验使我们在确定性的知识层面中、在产生确定性知识的领域产生这样大的差别?为什么18世纪的医生没有看到他们声称看到的东西,而一定要等几十年的时间才能驱散这些幻想,揭示出真实的事实?

福柯认为是话语对感性经验的制约作用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是话语体系的变化导致了感性经验的变化。在18世纪,医学更多的是分门类的科学,医生们将特定的疾病的分类体系作为自己的关注焦点,这时候的医学还没有临床的结构。到了19世纪,医学从业者将目光从这种分类体系转向了病人和病人的身体,也就是临床医学的第一阶段——病状医学。在病状医学中,医生眼中的疾病不再是确定的客观实体(“假膜”),而是表现病理的象征符号,对症状的观摩与阐释都被融入了特定的语言体系中。[1]:168

从18世纪末开始,症状医学的感知方式再次转变。在症状医学中,其医疗感知方式是“凝视”(gaze),即关注疾病表面的现象,捕捉各种象征符号,其实质是滞留于语言世界之中。与此同时,感知方式开始朝着“洞视”(glance)方向转变,这种洞视不是“扫视一个领域,而是切入一个点,一个中心点或关键点,因为超出了他所能感知的范围,不再被直接的感觉方式所迷惑……它实质上具有破除迷信的能力。”所以,洞见已经把医生的目光从病人体外切入到病人的身体构造中,试图探视人体的身体构造,这也成为症状医学被超越的标志,使症状医学向解剖医学转变,从而进入到临床医学的第二阶段。

解剖医学引起的变化,首先起于死亡观念的转变。死亡在这里不再被看做是生命和疾病终结的时间点,而成为一个时间过程,即“它不仅被确认为病人已经死亡的某种标志发生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且在这种标志后人在继续”。其次是空间概念的变化,解剖医学要求医生由一种时间的一维性扩展至空间的三维性。最后,医学知识的标准也产生变化,医学不再追求理想性和政治色彩的“健康”状态,而转向探求器官和组织的“正常”状态。

福柯认为,解剖医学引起的最重要的变化在于,人成为科学的对象。解剖医学敢于用手术刀切割尸体,将人的内脏器官暴露出来,“打破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不能运用于人的古训,第一次将人置于科学的利刃之下”。[1]:170

评价[编辑]

《临床医学的诞生》在延续上一部作品《疯癫与文明》在知识考古学方面探索的同时,开启了对话语结构的探讨,其涉及的哲学命题也由此日趋丰富,是福柯早期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三部曲(《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规训与惩罚》)之一。

参考文献[编辑]

  • 刘少杰.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69–173. ISBN 9787300107394. 
  • 米歇尔·福柯. 刘北成(译者) , 编. 临床医学的诞生. 译林出版社. 2001. ISBN 9787806571910. 
  1. ^ 1.0 1.1 王建民/ 刘少杰 编: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