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大帝
道教 |
---|
神仙
|
道教主題 |
五顯靈官大帝,中國著名神祇,是道教的護法神,與王天君齊名,是玄天上帝座下「四大護法元帥」之一。又稱馬靈官、馬天君、五顯大帝、五顯靈官雷音不動大天尊、五顯靈官華光大帝、五行大帝、華光天王、華光師傅、華光王爺、華光明輔真君、華光神君、華光元帥、華光菩薩、三眼華光、三眼靈光、三眼靈官、三眼靈耀真君等。
五顯大帝常見之左右從神護法有:風將軍、火將軍;順風耳、千里眼;田竇二師等。
簡介[编辑]
傳說第二世轉生姓馬,諱靈耀,一名勝,字子貞,有三隻眼,具備火神的能力。形象多為白蛇。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記載馬天君的故事,指他經歷多次轉世,後生於徽州婺源縣,為救母親大鬧地獄,後經玉皇大帝憐憫其才幹與孝心,職為六天火府兵馬大元帥,封號「正一監經靈官華光明輔真君」,人稱馬華光,任天庭御前護衛,亦為真武大帝部將,
到了第四世:祂幻化成一個大肉球,轉世到南京徽州府婺源縣蕭家莊。蕭家用刀剖開肉球,裏面是五個小孩;蕭家替祂們分別取了名字,老大蕭顯聰、老二蕭顯明、老三蕭顯正、老四蕭顯直、老五蕭顯德;蕭家又生一女取名瓊娘。五兄弟名號『聰、明、正、直、德』,也就是被後世尊奉的五顯大帝。這五兄弟在宋太祖年間,功成行滿,就皈依佛道,蒙玉皇上帝加封五顯大帝為『玉封佛中上善五顯頭官大帝』
《基隆天顯宮載記》稱,華光天王是火焰王佛座下第一護法神,共有四位結義兄弟。華光天王排行第四,又稱五顯第四大帝,聖誕為九月二十八日,飛昇紀念日為五月五日。
五顯第一大帝乃是文殊師利菩薩之權現,代表智慧。五顯第二大帝乃是賓頭盧尊者之權現,長眉坐鹿,代表長壽。五顯第三大帝乃是韋馱菩薩之權現,代表迅捷。五顯四大帝即華光天王,代表孝道。五顯第五大帝即婆珊婆演底大神(Vasanta-vayanti),漢人習慣稱之夜遊神,監督人間的善惡,還可以使人夜晚不驚不怖。都是佛家諸聖化身道教神靈,拯救東土蒼生。
台灣多數五顯大帝廟宇歷史皆登載於台灣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其中彰化大村埤腳五通宮於台灣寺廟大全中登載奉祀五顯大帝屘帝創立年代為1792年,為此記錄中最早期的年代同時也是彰化縣定歷史建築文化古蹟,是五顯大帝信仰中少數古蹟廟宇。《埤腳五通宮載記》稱五顯大帝屘帝法像開天眼,手持三角金磚,威靈非常。宮中鎮殿香爐為石雕之父張火廣之子張木成作品,父子同時落款相當鮮見,完成於昭和五年,距今已逾94年。
五顯大帝歷經多次轉世,依宜蘭三清宮道教總廟記載,可考就 五方五老及五方五帝聖紀 如下:
先秦經典中的「五行」觀念,大多不能備述,依道教神學論來說,「道藏」一書所載之「五行」「五方」資料,不僅有徵可信,而包容性亦至為寬廣,以下舉其大要,以為「五方五老」「五方五帝」探源之參考。
道教的「無」是獨立概念。因為「天地之始」,本於無,「無極」生「太極」。又自「太極」生「兩儀」循此化生萬物。陰陽變合而生五行,老子說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其最高的根本原理,即由上述的精神脈絡而來的。就雲笈七籤記述,往古道教諸神降世,略如下舉:元始天王化身成三清及陰陽二氣之後,繼又化為青靈始老君(元始天王錫號: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次為丹靈真老君(元始錫號為:東單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次為中央混元黃老君。又次為皓靈皇老君(元始錫號為: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君)。再次為五靈玄老君(元始天王錫號: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君)。是為五方五老君,乃五行之精也。以上五老君之錫號,具見於「靈笈七籤」中的「洞玄本行經」「各五老君紀」篇。早於「道藏」的竹書紀年有云:「堯率舜升首山,尊河渚,有五老遊焉。蓋五方五星之精也。」按此謂五老君現身於塵世也。
五方五老及五行之精,是五行之體也;而五方五帝則是五行之氣,為五行之用也。
故五老按五行而化為五方五帝。
青靈始老君化為東方青帝,主木,司春,其名曰靈威仰。丹靈真老君化為南方赤方赤帝,主火,司夏,其名曰赤熛怒。中央黃老君化為中央黃帝,主土,司四季,其名曰含樞紐。皓靈皇老君化為西方白帝,主金,司秋,其名曰白招拒。五靈玄老君化為北方黑帝,主水,司儔,其名曰葉光紀。此為五方五行帝。(以上五帝,見於「晉書天文志」。)又以中央黃帝化身為昊天玉皇上帝,為萬天帝主,統御諸天並以東南西北四帝,分布四方,主司四時。於是天地判分,四方位奠,五行運化而無窮盡。如「魏書律曆志」云:「四序遷流,五行變易」是也。按周官與禮記均有祀昊天上帝,與祀五方五帝的記述,即天子於冬至日祭天於南郊,配祀五帝。此種敬天拜神的禮制,亦即易云:「聖人以神道設教」之旨。
古代的五帝,也就是五行大帝,據「孔子家語」說:季康子問孔子:「舊聞五帝,而不知其實,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於老聃曰:『天有五行,水、木、金、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最後略引「台灣通史」以為結語:五帝之說,見於史記封禪書:東方曰青帝,西方曰白帝,南方曰赤帝,北方曰黑帝,中央曰黃帝;秦、漢天子時祀之,其禮特隆。據蠡海集云:「九月二十八日,為五顯生辰,蓋金為氣母,五顯者,五行五氣之化也。」故五顯大帝亦五方五帝之別稱也。可見五顯大帝即五老五行五方五帝在先天無極界就已存在,僅別稱有所不同。
道法[编辑]
《道藏》中收有《太上洞玄靈寶五顯觀華光本行妙經》[1]。在《道法會元》卷三十六記有《清徽馬、趙、溫、關四帥大法》,其中馬即為馬天君。另法師施法須馬天君護法時,有馬天君寶誥、馬元帥啟請咒等。
道法術數中,有書「三十三天華光大帝持劍在此」以避邪魅。
功德[编辑]
火神[编辑]
馬天君傳以三昧真火燒死鬼王,並以三昧真火煉成三角金磚,後收服風火二神、取火車、降火鴉,故視為「火神」,民間信眾常在八、九月時啟建「華光醮」,祈求祛除火災。
護法神[编辑]
行業神[编辑]
粵劇劇團奉祀馬天君,稱為馬老師傅、華光師傅,據說初時廣東人作戲不避忌諱,得罪上天,天神就命馬天君在一夜之間,把所有戲臺燒毀,馬天君不捨,於是託夢教導廣東各戲班,如何祭祀,不要觸怒神靈,從此各梨園平安,於是許多劇團尊馬天君為戲神,本來兩廣各地劇團或奉祀李皇爺、田竇二師、葛元帥、賀太尉、郭將軍等戲神,逐漸將該等神祇轉為馬天君的從神。
文學作品[编辑]
《西遊記》第九十六回,唐僧稱:“华光菩萨是火焰五光佛的徒弟,因剿除毒火鬼王,降了职,化做五显灵官。”
明代余象斗依據《三教搜神大全》編撰出《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亦名《南遊記》,創造了華光大帝的小說故事。書中,华光大帝的师父是火焰王光佛(阿弥陀佛)。此外,由於《南遊記》中有馬天君與鐵扇公主成親之故事,有的華光大帝廟宇便配祀鐵扇公主,如馬祖南竿鄉福澳境華光大帝廟。[3]。
《三寶太監西洋記》對馬天君形象描繪道,「只是第一位生得白白的,白如雪:一稱元帥二華光,眉生三眼照天堂。頭戴叉上攢頂帽,五金磚在袖兒(或兜)藏。火車腳下團團轉,馬元帥速赴壇場。[4]」
《水滸傳》中第三十八回寫「黑旋風」李逵大戰「浪裡白條」張順,贊詩中有「一箇是馬靈官白蛇托化,一箇是趙元帥黑虎投胎」之句,以「馬靈官」來比喻皮膚雪白、水性極佳的張順。
《警世通言》第二十七卷〈假神仙大鬧華光廟〉中,有 「馬靈官」顯靈,揪出妖孽的事蹟。
四大護法元帥[编辑]
相傳玄天上帝有「三十六位天將」護法,以四大護法元帥為代表,四大元帥組合頗多樣,可包括溫元帥、康元帥、殷元帥、馬元帥、趙元帥、李元帥、王元帥、張元帥、蕭元帥、劉元帥、連元帥等。
廟宇[编辑]
中國大陸[编辑]
福建[编辑]
- 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潭頭鎮嶺南村湖中心靈官院(馬祖山隴境白馬尊王廟、金板境天后宮、青蕃境威武陳元帥廟三廟華光大帝之祖廟,福澳境華光大帝廟雖非該廟分靈亦曾前往進香)[5]
-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五通村五通宮(彰化大村埤腳五通宮之祖廟)
-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霞葛鎮莊溪村鎮龍庵
-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國强鄉高坑村侯卿庵(嘉義市炳靈宮之祖廟)
- 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五顯宮
廣東[编辑]
香港[编辑]
九龍[编辑]
- 華光得因堂,位於土瓜灣北帝街40號富民閣二樓,堂內供奉華光大帝、輔神、天后娘娘和九天玄女。
新界[编辑]
- 華光祠,位於元朗錦田鄉錦河路四排石,供奉華光先師、斗姆元君、天后元君、關聖帝君。南門振藝主持尹子剛師傅供奉光先師二十餘年,素有建廟奉祀的心願,唯制礙於地資兩絀。善信吉慶圍村村長鄧世裕先生曾體認神明德澤,遂立意捐地以紀念神恩。柳明心先生聞訊後欣然獻助,眾善信一呼百和,追溯現今的百年祠廟,昔日初落成時大多是竹牆木樓,而且誕醮用的酬神之所向來是竹棚建築,棚業亦奉 華光大帝為先師。因此選擇以竹為材,磚石為路。有賴一眾熱心信仰者的支持,華光祠於酉歲九月廿八華光先師誕(即2017年11月16日)對外開放。
離島[编辑]
- 華光古廟,位於新界大嶼山大澳的橫坑村,是私營廟宇,於1973年重建,至今2018年,有45年歷史。2000年,名伶阮兆輝、尹飛燕等八和會館成員籌款重修寺廟。供奉粵劇的行業神華光師傅,凡有戲班往大澳演神功戲時均有子弟前往進香恭祝師父誕。
香港配祀五顯靈官華光大帝的場所[编辑]
香港島[编辑]
- 三國烈廟,位於筲箕灣愛秩序村,是私營廟宇,廟內並祀華光大帝。
九龍[编辑]
- 茶果嶺天后廟是香港的一座天后廟,位於觀塘茶果嶺,為香港少數完全使用麻石興建的廟宇,現由華人廟宇委員會負責管理,於2010年4月16日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1]。供奉關帝、太歲、觀音、財神、魯班、華光、孔子、金花娘娘及尉遲敬德多位神祇。
- 紅磡北帝廟(或稱鶴園角北帝古廟),位於紅磡馬頭圍道146號,廟內並祀華光大帝。
- 聯光佛堂 (又名達摩寶廟),位於官塘秀茂坪曉光街KX1779號地段,堂內供奉達摩祖師、天地父母、觀音、唐僧佛祖、齊天大聖佛祖、八戎佛祖、沙僧佛祖、五雷佛祖、福德老爺和華光大帝。
新界[编辑]
- 元朗流浮山屏山北輞井圍神廳,大門貼有對聯:「輞墅久憑群聖祐;井盧永賴百靈扶」,神廳有懸有一幅「保境安民」牌匾,慶賀輞井圍神廳於1970年1月重修落成。廳內供奉廿一位神祇神主牌包括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加封護國天后元君、北方鎮武玄天上帝、龜蛇水火二位將軍、金輪如意趙公元師、九天開化文昌帝君、敕賜五顯華光大帝、門丞戶尉井竈神君、斬妖護法王天將軍、剛直忠考靈侯太子、剛宜忠勇周大將軍、年月招財和合童子、開山宿老久住神人、神農后稷種穀先師、都天至富財帛星君、神武忠義開聖帝君、敕賜助法楊侯大王、日時進寶利市僊官、今庚太歲至德尊神、合圍老幼各命元辰和護國土主福德正神。
- 元朗洪水橋田心村,位於厦村鄉田心村,神廳供奉神主牌上有十五位神祇 年月招財利合童子、開向宿老久住神人、欽命巡撫周王二公、神農後稷種縠先師、敕賜五顯華光大帝、九天開化文昌帝君、北方鎮武玄天上帝、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加封護國天后元君、敕封忠義關聖帝君、敕賜助法楊侯大王、今庚太歲致德尊神、護圍土地福德元辰、合圍老幼各命元辰和日時進寶利市僊官。
- 大埔舊墟天后宮,位於新界大埔舊墟汀角路,供奉天后、觀音、華光、關聖帝和譚公。
- 元朗錦田永隆圍眾聖宮,位於原來的圍村中軸線盡頭,是圍村居民供奉神祇的地方。,宮內供奉着以觀音為首的十一位神祇,包括大慈大悲觀世迫菩薩、北方鎮武玄天上帝、勅封護國天后娘娘、勅封忠義關帝聖君、勅封五顯華光大帝、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勅賜助法楊侯大王、南昌五福車公大將、護圍土地福德正神、年月招財和合童子和日時進寶利市僊官,現眾聖宮位於原依附於永隆圍圍牆原址向東正後方,亦是中軸線向東盡頭,是圍村居民供奉神祇的地方。今日大家所見的眾聖宮,在1959年曾經重建,後來在2010年才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而按照圍村傳統,村內的居民都需要輪流保管頭牌,並每日上香供奉兩次。
- 元朗錦田祠堂村, 位於錦田祠堂村79號,祠堂村神廳內懸有紅紙黑字書法對聯:「燭搖虹彩儀金鳳;香吐青煙舞玉龍」,神廳供奉十位主要神祇包括九天開化文昌帝君、敕賜助法二位靈官、北方鎮武玄天上帝、敕封五顯華光大帝、大慈大悲觀世音萻薩之蓮座、南海廣利洪聖大帝、加封庇民天后元君、南昌五福車公元帥、九天襄化關聖帝君和合圍長幼各命元辰。
- 元朗八鄉元崗村眾聖宮北帝廟,元朗八鄉元岡村136號,元崗眾聖宮位於元崗村公所對面,是八鄉最老的廟宇,主要供奉北帝,並配供奉華光大帝。
- 元朗八鄉八鄉古廟,是香港新界八鄉上村的一所古廟,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八鄉古廟共有四個大殿:左殿是侯王殿、華光殿;正殿是觀音殿;右殿是天后殿。古廟右側是烈士祠,為悼念歷來為八鄉犧牲的烈士。另外,現還加有關公殿,佛光像及斗姥元君像。
- 元朗八鄉合山圍蓮花地,神廳供奉神主牌上有年月招財和合童子、神農后稷種穀先師、勅封五顯華光大帝、北方鎮武玄天上帝、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加封護國天后元君、勳封忠義關帝君、護國土地福德正神和日時進寶利是仙官。
離島[编辑]
- 長洲洪聖廟位於香港長洲中興街,主奉洪聖大王、觀音娘娘、華陀、華光先聖、先鋒貴人、龍母娘娘、太歲和消災壇諸神。
臺灣和馬祖列島[编辑]
東南亞奉祀廟宇[编辑]
- 新加坡
- 華光大帝廟(湯申廟):99 Sin Ming Industrial Estate Sector B
- 五福廟(油池村聯合廟):3 Choa Chu Kang Street 51
- 華光神壇
其他區域[编辑]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 太上洞玄靈寶五顯觀華光本行妙經.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4).
- ^ 日本禪宗寺院之宋明伽藍神.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2).
- ^ 福澳境華光大帝廟. [2017-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1).
- ^ 《三寶太監西洋記》第十三回 張天師壇依金殿 金碧峰水淹天門
- ^ 5.0 5.1 劉家國、李仕德、林金炎 (编). 《連江縣志‧人民志‧第五篇宗教‧第三章廟宇簡介》. 連江縣南竿鄉: 連江縣政府. 2014 [2019-07-01]. ISBN 97898604354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楊明崇. 〈顯聖宮顯化堂〉.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10-02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中文(臺灣)).
- ^ 許淑惠. 〈員林湖水坑集興宮〉. 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12-10-10 [2019-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