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尔人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历史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0年4月18日) |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和韃靼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其中部分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19年8月24日) |
保加尔人(保加利亞語:Прабългари),指的是一支從公元2世紀起四散在東歐和東南歐各處的游牧民族,为保加利亚人的直系祖先,也是巴尔卡尔人、楚瓦什人与塔塔尔族共同的血緣祖先,零星分散在東歐、俄羅斯、土耳其、中亞和中國的新疆地區,且均擁有一致的文化習俗。
起源[编辑]
保加尔人的起源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按照現今保加利亞人的研究,認為保加爾人是突厥人的一支;第二種説法是保加爾人來自帕米爾高原,與塔吉克人、東伊朗人是血緣相同的親戚;第三種說法是直接來源自蒙古高原的匈奴部落,隨著匈奴遷徙而來,保加爾人的名字是一個叫作“步落稽”的轉寫。
保加尔人被視為与今天的伏尔加鞑靼人及楚瓦什人有联系。中国的塔塔尔族大多为伏尔加鞑靼後裔[1];楚瓦什人曾在伏爾加河中游建國。保加尔人使用鄂爾渾文书写他们的保加尔语,可能因受匈人统治而接受突厥语。
與保加利亞人的關係[编辑]
今天的保加利亚人在官方文字和宮廷禮儀習俗上已经徹底脫離了原始的保加爾民族,與週圍的南斯拉夫人統一,這在歷史上稱之為“斯拉夫化”;但保加利亞平民的語言、飲食、建築、音樂和民族服裝則依然保留了大量保加爾特色,甚至保加利亞(Bulgaria)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保加爾(Bulgar)的轉寫。在19世紀,保加利亞王國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後,其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的歷代統治者們開始不斷鑽研保加利亞的歷史,並把最新成果寫入保加利亞的義務教育課本之中,以便快速塑造民族認同。
現代的保加利亞人原本住在南俄,七世紀有自己的汗國,即古大保加利亞汗國,是一個典型的蒙古-突厥型遊牧民族。因為在俄羅斯南部受到阿拉伯人與可薩人的雙重攻擊,保加爾人在7~9世紀間分裂為三支:
- 一支隨領袖阿斯巴鲁赫南遷到東歐的多瑙河下游,以小斯基提亚為根據地建立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是保加爾人最繁榮、存活最久的一支,最後演變成現代保加利亞人;
- 一支停留在東歐大草原,最終被文化習慣相近的可薩汗國吸收,在拜占庭和俄羅斯的資料中被稱為黑色保加利亞人,隨後被俄羅斯人完全同化;
- 一支隨領袖巴颜北遷到伏尔加河中游,在此地建立伏尔加保加利亚,但是幾百年後被俄羅斯的莫斯科大公國所滅,雖然沒被俄羅斯同化,但是吸收入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諾蓋人這些俄羅斯的遊牧民族之中。
參考[编辑]
- ^ 中華文化通典:第三典:塔塔爾族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保加尔人 |
![]() ![]() | 这是一篇欧洲历史相关小作品。你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