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呂碧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吕碧城
呂碧城
《欧美之光》内载“编译者吕碧城女士之像”
出生1883年
 大清安徽省寧國府旌德县
逝世1943年1月24日(1943歲—01—24)(59—60歲)
日佔香港九龙
国籍 中國
教育程度哥伦比亚大学
职业作家词人教育家
活跃时期20世纪
政党无党派人士
信仰大乘佛教
父母父:呂鳳岐
母:嚴士瑜
亲属大姐:吕湘
二姐:吕美荪
小妹:吕坤秀
经历
  • 《大公报》编辑
    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监督
    大总统府机要秘书
    上海《时报》特约记者
代表作

呂碧城(1883年—1943年1月24日),女,行名贤锡,后更名碧城,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后改号圣因,晚号宝莲居士,法号曼智安徽旌德人,中國作家、词人、教育家、政治人物。她提倡女學,是素食主义者和动物保护主义英语Animal protectionism者,佛教居士。她是20世纪在欧美提出禁止杀害动物的先驱者之一。[1][2]

生平

[编辑]
天津大公报之吕碧城。坐者为该报总理英华君之夫人
教育家吕碧城女士小影
北京之吕碧城
哥伦比亚大学之吕碧城

早年生活

[编辑]

吕碧城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吕凤岐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曾出任国史馆协修、玉牒馆纂修、山西学政等官职,家中藏书颇丰,共计三万卷。[1]

呂碧城9岁便和同邑汪氏议婚。12岁时,她父亲去世,其遗产均被族侄们强行瓜分,她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过了几年,她的舅舅严朗轩直隶塘沽做官,她母亲严氏送她到塘沽投靠舅舅,并在塘沽念书。其间,呂碧城的母亲被匪徒掳去,呂碧城遂以年家侄女的身分向江苏布政使樊增祥求援,使母亲脱险。但呂碧城的夫家汪氏以女性被掳不名誉为名,遂提出退婚。吕家无力反对。此后呂碧城终身未嫁。[3][4][1]

从大公报到女学

[编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吕碧城自塘沽到天津天津《大公报》创办人英斂之賞識其才華,聘她為該報編輯。吕碧城初到天津时,寓居英敛之宅,结识了秋瑾。此后英敛之在直隶总督袁世凯天津道唐绍仪以及士绅严范孙傅增湘方药雨等人支持下,于同年创设北洋女子公学,吕碧城任总教习,后任监督。光绪三十二年(1903年),该校师范科成立。宣统元年(1909年),师范科第一届毕业,此届毕业生共10名。[3]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该刊仅出版过两期,每期都刊登了吕碧城的文章。创刊号上刊登了她所撰的《发刊辞》,第二期上刊登了她写的《女子宜急结团体论》。[5]1907年7月,秋瑾被清政府处决。吕碧城闻讯后,派仆人偷偷将秋瑾的尸骨收敛起来,安葬在杭州西泠(后来徐自华吴芝臻重新安葬了秋瑾),后来曾经亲自拜谒秋瑾墓。[6][7]

在她任教期间,1908年《大公报》刊登了题为《师表有亏》的短文,批评称几位教习打扮妖艳,招摇过市,有损师德。吕碧城认为此文在讽刺自己,遂于《津报》上发表文章驳斥,并声言今后永远不再到《大公报》馆。此后她和英敛之关系恶化,虽然后来有所恢复,她还曾到香山看望参与创办了香山慈幼院的英敛之,但二人关系始终未恢复到原有水平。[8]

伦敦之吕碧城
纽约之吕碧城

北京、上海、美国

[编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女学曾一度停办,后改为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吕碧城在学校停办时离职,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1915年辞职。此后她和母亲在上海安居。在上海期间,她继续学习英文,同时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并且因投资西商开办的贸易公司而迅速致富。1918年到1919年间,她母亲病逝于上海。她安葬了母亲后,准备出国留学,行前到北京、天津向朋友们告别。1918年底,她因患病,到了香港休養, 延至翌年9月,才留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旁听生,主修美术,兼学历史和文学。[3][9]1920年春,她回国探亲,住北京饭店[9]释谛闲在北京讲经说法,她拜见释谛闲,遂信佛。[3]

游历欧美

[编辑]
巴黎之吕碧城
瑞士之吕碧城

1922年夏,她学成回国,住在上海,并且加入南社。1924年,她再度出国,遊歷歐美七国,写下《欧美漫游录》(又名《鸿雪因缘》),在北京《顺天时报》以及《半月》杂志连载。[9]

维也纳之吕碧城。一九二九年在奥京维也纳万国保护动物大会演说时之服装

1928年,她在法国巴黎从事佛教活动。后来她在定居瑞士以后,弘扬佛法,编译了《欧美之光》等书。1928年冬,她提出成立“中国保护动物会”的倡议,号召禁止杀害所有动物,提倡素食。1929年5月,她应国际保护动物会(德語:Internationale Tierschutz-Kongreß,英語:International Animal Protection Congress)的邀请,到维也纳参加大会(又称万国保护动物大会)。在会上,她发表了题为“废屠”的演说,在到会的二十五个国家的公使以及5000多名代表中反响强烈。维也纳六大报纸均于头版发表其讲稿和个人照片,她还受到维也纳市长接见。[9]

1930年春,她在瑞士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法号曼智[9]她曾编过中英文对照的《法华经普门品》,1933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出版。一些资料称她曾英译佛经若干种,此乃误传。[3]

维也纳大会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为吕碧城

1933年冬,她离开瑞士回中国,仍住在上海,其间,她完成了《观无量寿经释论》等佛学方面的著作。1936年曾來香港跑馬地山光道購置樓房自住,後因樓房有白蟻繁殖,她不忍滅蟻殺生,最終以低價售出物業[10]。同年冬天,她到北京,修訂毕生词作,定名为《晓珠词》刊行。[9]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第三次出国到欧洲,后来在欧美宣传慈悲佛学,护生戒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吕碧城在1940年离开欧洲到香港,原本准备回中国内地,但戰火令归途受阻,遂留居香港。1941年聖誕日,日军占领了香港。[9]

1943年1月24日,她在香港東蓮覺苑病逝[10]。亲友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其全部财产布施佛事,遗体火化,骨灰成丸,投入大海以泽及动物[9]

个人生活

[编辑]
吕碧城女士背影

爱情

[编辑]

吕碧城曾被中华民国各界名流争相追慕,知名人士有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袁世凯之子袁寒云李鸿章之子李经羲等。[1]

吕碧城和自己的密友谈起感情问题时曾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了。”[1]

友情

[编辑]

吕碧城和秋瑾是至交好友,两人曾呼吁社会变革和民主思想以及女权运动,秋瑾在被捕遭到處死后,吕碧城设法将其尸体埋藏。后来吕碧城在欧美游历期间,曾撰文《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区的报刊,引发强烈反响。[1]

宗教信仰

[编辑]

中华民国初年,吕碧城在北京见过天台宗高僧谛闲,顿悟佛法。后游历欧美时,在伦敦街头“捡得印光法师之传单,及聂云台君之佛学小册”,回到寓所后念佛。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1]

著作

[编辑]
  • 吕氏三姊妹集(吕清扬、吕美荪、呂碧城)
  • 吕碧城词笺注

家庭

[编辑]
  • 父:呂鳳岐清朝进士,曾任山西學政
  • 母:嚴士瑜(继室)(嚴士瑜的外祖母沈善宝(1808 - 1862)是清朝著名女诗人)[11]
  • 长兄:(早夭)
  • 次兄:(早夭)
  • 大姐:吕湘,行名贤钟,字蕙如
  • 二姐:吕美荪,行名贤鈖,后改名眉孙,眉生,又易名美荪,字清扬,号仲素,别署齐州女布衣。女诗人。
  • 小妹:吕坤秀,行名贤满

呂碧城是家中幼女,姐妹中排行第三。

评价

[编辑]

严复:“此女实是高雅率真,明达可爱,外间谣诼,皆因此女过于孤高,不放一人于眼里之故。故我看甚是柔婉服善,说话间除自己剖析之外,亦不肯言人短处。 ”[1]

龙榆生将吕碧城的作品收录入《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称她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凤毛麟角之才女”。[1]

陶杰:“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1]

诗人柳亚子:“足以担当女诗人而无愧”[1]

诗人易实甫:“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 ”[1]

现代著名女作家苏雪林:“美艳有如仙子”。[1]

參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民国第一奇女子”看上梁启超与汪精卫 终身未婚.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中文(中国大陆)). 
  2. ^ 冯慧莲/中国新闻网,"民国“黄金剩女”吕碧城谈感情:称心男人不多"[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凤凰历史,2014年05月02日15:04.
  3. ^ 3.0 3.1 3.2 3.3 3.4 于凌波,宣扬戒杀护生的吕碧城,载 中国近现代佛教人物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 存档副本.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5. ^ 我与大公报,上海:復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 程必定等,徽州五千村:黟县卷,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第190页
  7. ^ 人物(1-6),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135页
  8. ^ 风华绝代民国剩女吕碧城,金羊网,2012-02-13[永久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吕碧城,新华网,2009-09-28. [2012-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3). 
  10. ^ 10.0 10.1 潘惠蓮. 尋找呂碧城的香江足跡. 2013-04-07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3). 
  11. ^ 黃坤堯,香港舊體文學論集,香港:香港中國語文學會,2008年

延伸阅读

[编辑]
  • 王忠和,吕碧城传,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ISBN 9787530656419
  • Grace S. Fong,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or a Classical Woman of Modern China: The Challenging Trajectory of Lü Bicheng's (1883-1943) Life and Song Lyrics", Beyond tradition & modernity: gender, genre, and cosmopolitanism in late Qing China, By Grace S. Fong, Nanxiu Qian, Harriet Thelma Zurndorfer, BRILL, 2004, p.12-59.
  • 梁羽生,筆·劍·書,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85年,ISBN 7-5404-0305-5
  • Magnus Schwantje, Der Internationale Tierschutz-Kongreß in Wien, 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