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鼎
吴金鼎(1901年—1948年11月18日[1]),字禹铭,山东省安丘县景芝镇万戈庄人。中国考古学家[2],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者,被石璋如称为“田野考古第一人”[3]。
生平
[编辑]1917年,吴金鼎于安丘德育中学毕业,第二年考入济南齐鲁大学文理科预科。1923年冬,吴毕业于齐鲁大学文理学院。翌年,吴金鼎被聘为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助教。[1]
1926年冬,吴金鼎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第二期,离开齐鲁大学,师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又被称为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学习人类学[2][4]。肄业后在齐鲁大学担任助教[2]。
田野考古
[编辑]在1928年初次发现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后(亦有资料称系1927年[2]),吴金鼎6次调查平陵[2];1930-1931年秋参加城子崖两次发掘;1931和1932年春参加殷墟第四和第六次发掘。之後,他又在山东各地调查考古遗迹,他的足跡几乎走遍山東全省,是當時知道全省考古遺址最多的人[4]。著有《山東人體質之研究》一书[4],并于1931年得到出版[5]。
六次调查平陵
[编辑]1928年3月24日,吴金鼎第一次到龙山镇的平陵调查汉代的平陵古城。在同年4月4日的第二次调查中,他通过现场环境与发现的二枚骨锥,认为此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1929年,他又四度前往平陵调查试掘,收获了大量的骨、石、贝器,黑陶片最多,他推测油光黑陶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6]。通过这六次的调查,他写成了《平陵访古迹》一书。
城子崖和发掘
[编辑]1930年1月吴金鼎进入史语所从李济改学考古学[7],成为史语所助理研究员。年初受史语所之命前往山东临淄调查,也发现与龙山相似的黑陶遗存[8]。1930年11月5日,中研院史语所与山东省政府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7日便开始了对城子崖的第一次正式发掘。12月7日发掘结束,出土文物运回济南,吴金鼎负责保管整理。吴金鼎用一个多月时间完成《龙山城子崖实物整理报告书》,报告了“整理工作之经过”、“整理期间所得之印象”、“研究问题之提出”三项田野资料整理内容。返回北京后,李济、吴金鼎等着手撰写发掘报告,1931年8月完成发掘报告初稿[9]。
殷墟第四次发掘
[编辑]中原大戰结束后,1931年3月,史语所重返安阳,开始了第四次发掘。吴金鼎和李光宇负责小屯村西的四盘磨遗址的发掘工作。四盘磨遗迹现象简单,结束发掘后,他便带工人去帮助梁思永发掘后冈遗址[4]。在后冈,梁思永发现了著名的白陶、黑陶、彩陶的三叠层现象,表明城子崖遗址的黑陶文化分布十分广泛,城子崖遗址是探寻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址。因此史语所决定暂缓编印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重返城子崖遗址进行更大面积的发掘[9]。
城子崖第二次发掘和发掘报告的撰写
[编辑]1931年10月9-31日,梁思永带队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吴也参与其中。1932年3月报告编写完成[9],1934年出版发掘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吴是主要的发掘人员,也是发掘报告的主要起草者。李济在《城子崖》报告的序中写到[10]:“初稿大部分是吴金鼎预备出来的,他是城子崖的发现者,田野工作他费力很多,屋内工作及报告草稿也费时最久。他的初稿交到梁思永先生手中的时候,要比现在多一倍以上,可见他用力之勤了。”但报告的整理者是梁思永,吴虽然是城子崖的发现者和主要发掘者,但是并没有在发掘中留下十分鲜明的个人印记[11]。
殷墟第六次发掘
[编辑]1932年春,吴金鼎又参加了李济主持的殷墟第六次发掘,发掘的高井台子遗址再度证实了后冈三叠层的现象,后在《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上发表了《摘记小屯迤西之三处小发掘》一文。
留英读博
[编辑]1933年,吴以庚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师从叶慈(Yetts)。同年冬天,吴同弗林德斯·皮特里在巴勒斯坦做发掘工作,收到皮特里的好评[7]。在英国留学期间,吴还在莫蒂默·惠勒手下发掘过梅登堡。1937年吴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史前的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获得博士学位并回国,这篇论文在1940年出版。
抗战期间的考古工作
[编辑]回国后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回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吴金鼎与曾昭燏、王介忱一同到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发掘了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5处,三者合编的《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于1942年出版。这是中国考古学家在云南首次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的“锄头考古”活动,奠定了中国西南地区现代考古学的基础。[12][13][14]
1941年春至1942年冬,在四川彭山主持汉代崖墓的发掘。1943年主持成都王建墓的发掘。[14]
投笔从戎
[编辑]1944年,吴金鼎放弃田野考古,选择投笔从戎、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四川新津美国空军第二招待所主任职务,为在华对日作战的盟军做翻译和后勤工作[1]。
抗战胜利
[编辑]抗战胜利后,吴金鼎应齐鲁大学之邀回到母校参与学校复建事宜。1948年9月18日,吴金鼎在济南病逝,年仅47岁[1]。
评价
[编辑]梁思永:“像吴禹铭先生才算是田野考古学的正统派,着重田野考古而轻视故纸堆中的研究”[1]。
夏鼐:“在中国考古刚刚发轫的时代, 像吴金鼎这样正统派的田野考古学家,尤为需要,只有多做田野工作,多发现新材料,然后才能进一步做切实可靠的综合的工作”[15]。
石璋如:“时间上下数千年,地区纵横数万里,涉猎经验之丰,文化贡献之多,直到现在为止,有哪一个人能比得上他呢?称得起田野考古第一人。”[15]
弗林德斯·皮特里:“吴先生确是一位田野工作的好手。虽不勇锐机警,但沉着勤奋,工作罕匹”[15]。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许志杰. 吴金鼎:发现了龙山文化 (PDF). 大众日报. 2019-12-14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刘长秀. 吴金鼎: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18-12-07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中文).
- ^ 石璋如. 《田野考古第一——吴金鼎先生》. 新学术之路. 1988: 631-637.
- ^ 4.0 4.1 4.2 4.3 吳金鼎. 中央研究院.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 ^ 吴金鼎. 山东人体质之研究. 百度学术.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中文).
- ^ 钟倩; 卞文超. 吴金鼎:六上城子崖凿出龙山文化. 清华校友总会.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8).
- ^ 7.0 7.1 夏鼐. 夏鼐文集(第四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4: 203. ISBN 978-7-5097-8708-3.
- ^ 陈星灿.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83. ISBN 978-7-80230-423-9.
- ^ 9.0 9.1 9.2 佟佩华. 纪念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掘80周年. 中国文物报. 2011-10-8 [201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3).
- ^ 李济. 《城子崖》序二. 南京: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34.
- ^ 徐坚.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 76–98. ISBN 9787030334695.
- ^ 抗战时期云南省进行首次科学考古发掘. 云南日报. 2011-12-02 [2023-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7) –通过中新网.
- ^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山东文史集粹 修订本 下集.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8: 255. ISBN 7-5034-0977-0.
- ^ 14.0 14.1 夏鼐著; 王世民,林秀贞编. 敦煌考古漫记.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319. ISBN 978-7-5306-3322-9.
- ^ 15.0 15.1 15.2 吴鲁锋. “中国田野考古第一人”——吴金鼎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