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腭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唇顎裂
唇腭裂
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患有唇腭裂的孩童
类型面部特征[*]先天性障碍面裂[*]stomatognathic system abnormality[*]症候群疾病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醫學遺傳學
ICD-10Q35、​Q37
DiseasesDB29414
MedlinePlus001051
eMedicine995535
Orphanet199306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唇裂與腭裂(英語: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常被合稱為唇腭裂,指包含唇裂(CL)、腭裂(CP),或二者皆有的疾病(CLP)[1][2]。腭裂是指口腔頂有斷開而使口腔鼻腔直接相通;裂口可能發生於在嘴唇或腭的單側、雙側、或是中間。腭裂可能會造成進食問題、口語表達問題、聽力問題以及耳道感染。其他失調病徵發生的機率低於一半[1]

唇裂與腭裂係肇因於面部組織在產前的發展未能成功接合,這是一種先天性障碍。在大部分病例中,成因尚不明確[1];患病的風險因子英语Risk_factor包括懷孕時吸菸英语Smoking and pregnancy糖尿病過胖高齡產婦特定藥物英语Drugs_in_pregnancy(如治療癲癇發作的藥品)[1][2]。唇裂與腭裂可透過懷孕的超音波檢查英语obstetric ultrasonography而得知[1]

唇裂與腭裂可經由外科手術修復。唇裂手術通常會在出生後的前幾個月進行,而腭裂手術則應在患者出生18個月內,同時亦須配合言語治療及牙齒保健。經過得宜照護之患者,治療成效良好[1]

已開發國家,唇腭裂發生機率約是1,000個新生兒中有1至2位[2],唇裂患者中男性比例雖為女性的兩倍,然而腭裂卻多見於女性[2]。2013年,全球死於唇裂與腭裂的人數在3,300人,較1990年的7,600人為低[3];唇裂病徵俗稱兔唇兔瓣嘴,因為患者的面部表徵類似兔子,然而此種說法常常被認為是非常具冒犯性的[4]

成因[编辑]

左面單側不完全唇裂

環境因素[编辑]

  1. 病毒感染
  2. 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癲癇、抗癌、類固醇藥物等;
  3. X光輻射線照射;
  4. 營養不平衡–營養攝取過多或過少

遺傳因素[编辑]

遺傳因素係指染色體中多種不良基因所造成的。

(一)若雙親都正常:生育第一位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為1:600。

(二)若雙親都正常且一位子女有唇腭裂:生育第二位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為1:20。

(三)若雙親都正常且第一及第二位子女有唇腭裂:生育第三位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為1:4。

(四)若雙親中有一位唇腭裂患者:生育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為1:20。

(五)若雙親中有一位唇腭裂患者且一位子女有唇腭裂:生育第二位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是1:4。

(六)若雙親是唇腭裂患者:生育一位唇腭裂子女的可能性為1:4。

下一子女受唇腭裂影響機率
雙親狀況 第一位子女 第二位子女
有唇腭裂之情況
首兩位子女
有唇腭裂之情況
雙親都正常 1/600(0.167%) 1/20(5%) 1/4(25%)
雙親中有一位唇腭裂患者 1/20(5%) 1/4(25%)
雙親俱是唇腭裂患者 1/4(25%)

[來源請求]

種類[编辑]

  1. 唇裂-上唇的地方有裂縫,並可分為:
    1. 單側性唇裂
    2. 雙側性唇裂
  2. 腭裂-口腔內之硬腭或更內部的軟腭裂開
  3. 唇腭裂-裂縫由上唇延伸至口腔內硬腭或軟腭部份

修復[编辑]

2020年8月7日 3D打印辅助修复唇腭裂: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变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Facts about 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October 20, 2014 [8 Ma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2. ^ 2.0 2.1 2.2 2.3 Watkins, Stephanie E.; Meyer, Robert E.; Strauss, Ronald P.; Aylsworth, Arthur S. Classification,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orofacial clefts.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2014-04, 41 (2): 149–163 [2021-04-07]. ISSN 1558-0504. PMID 24607185. doi:10.1016/j.cps.2013.12.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4). 
  3. ^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of death,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The Lancet. 2015-01, 385 (9963): 117–171 [2021-04-07]. PMC 4340604可免费查阅. PMID 25530442. doi:10.1016/S0140-6736(14)616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 (英语). 
  4. ^ Boklage, Charles E. How New Humans Are Made: Cells and Embryos, Twins and Chimeras, Left and Right, Mind/self Soul, Sex, and Schizophrenia. World Scientific. 2010: 299 [2016-11-19]. ISBN 978-981-283-51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英语).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