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灥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灥生肖像

Quán(1889年2月8日—1968年3月13日)臺灣彰化縣線東堡彰化街(今彰化縣彰化市)人,醫師、政治人物,曾任博愛醫院院長、臺中州協議會員、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

生平[编辑]

張灥生光緒十五年一月九日(1889年2月8日)出生於彰化街[1]:234,祖父為慈善家張仲山,父張晏臣曾參與中法戰爭,1905年任南門口區長,母吳澤,張灥生是家中三男[2]:149

1900年3月就讀彰化公學校(今彰化縣彰化市中山國民小學),5年後畢業[3]:131,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預科[2]:149,1910年4月自本科畢業[1]:234[3]:131,前往林本源博愛醫院擔任醫員(醫師)[2]:149,專長為小兒科[1]:234,亦有投入臨床研究[4]:394。1912年5月自醫院辭職[2]:149,7月[2]:149臺中開設博愛醫院[1]:234[5]:121,為院長[2]:149,後於1921年6月擔任臺中市協議會員,8月任臺中市衛生委員,1924年10月為臺中州協議會員[1]:234[3]:131

1925年6月獲贈紳章[5]:121[4]:394[6],1928年11月獲授予大禮紀念章[1]:234,1930年加入臺灣地方自治聯盟[2]:150[5]:121,同年通過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7],赴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研習,翌年畢業,任彰化銀行監察員[5]:121

張灥生於1937年至1944年擔任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1939年1月為帝國在鄉軍人會日语在郷軍人会臺中州聯合分會顧問囑託(特聘人員),後在恩賜財團軍人救護會,國民精神總動員本部任職[2]:150,亦曾被臺灣總督府指定為菸酒賣捌人(中盤商)[2]:150,並任皇民奉公會本部職務及臺灣奉公醫師團中央本部理事、協贊信用組合長等[2]:150

臺灣戰後時期繼續在博愛醫院擔任院長[8],同時為彰化商業銀行(彰化銀行前身)董事及監察人[2]:150、臺中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9]中央書局董事、臺中市醫師公會顧問[10]。1945年與林獻堂葉榮鐘等人籌辦《中報》[2]:150,亦曾與金關丈夫、蔡滋浬等人發表關於蘭嶼居民、一帶人種的手掌紋路之論文,同時調查臺灣原住民族的頭蓋骨[2]:150。張灥生晚年因年紀已大,不再參與社會活動[9],最終於1968年3月13日上午過世於臺北[10][9],31日於臺中中山堂舉行告別式[11]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臺灣人士鑑. 臺灣新民報社. 1937-09-25 [2023-05-09]. NCID BA685694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顧雅文. 〈張灥生(1889-1968)〉. 周馥儀、黃秀政、李毓嵐、顧雅文、張素玢、李昭容、王靜儀、王振勳、郭秋君、邱錦模、張林傑、楊薇萱、孫志雄、李貞宜、陳湘玫 (编). 《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社會人物篇》. 彰化縣政府. 2018-10. ISBN 978-986-05-7009-0. 
  3. ^ 3.0 3.1 3.2 張灥生. 《昭和十五年度酒類賣捌人指定申請書綴(指定者分)(酒課)》 (臺灣總督府). 1940. 
  4. ^ 4.0 4.1 林進發. 臺灣官紳年鑑 第三版. 民眾公論社. 1933-12-20. NCID BA67435943. 
  5. ^ 5.0 5.1 5.2 5.3 國立中興大學 (编). 《臺中市志·人物志》.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08-12. ISBN 978-986-01-5384-2. 
  6. ^ 紳章付與.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25-06-17. 
  7. ^ 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合格者.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30-05-24. 
  8. ^ 〈張灥生夫人 腦溢血逝世 明擧行告別式〉. 《臺灣民聲日報》. 1953-07-29. 
  9. ^ 9.0 9.1 9.2 〈張灥生博士 昨病逝臺北〉. 《臺灣民聲日報》. 1968-03-16. 
  10. ^ 10.0 10.1 〈(訃告)故醫學博士張灥生先生〉. 《臺灣民聲日報》. 1968-03-26. 
  11. ^ 〈張灥生之喪 昨舉行告別式〉. 《臺灣民聲日報》. 196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