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 (生物化学)
外观
(重定向自蛋白质变性)
此條目或其章節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 (2024年1月10日) |
变性(英語:Denaturation)在生物化学中是指蛋白质或核酸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其高级结构发生破坏从而丧失生物活性的现象。
蛋白质
[编辑]蛋白质的变性理论最早由吴宪在1931年提出,他认为蛋白质的活性丧失是其构象在特定因素下发生改变的结果。变性与水解不同的是,变性不涉及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如肽键断裂),只是维系蛋白质高级结构的次级键被严重破坏。
能够使蛋白质变性的方式有:高温,极端低温,酸,碱,重金属离子,有机溶剂,甲醛,尿素,高强度辐射等。
高温可以使食物中的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变性,杀死微生物,因此高温,如将鸡蛋和肉类加热,是常用的消毒手段。医用酒精可以消毒也是同样的原因,酒精可以破壞親水性胺基酸之間的氫鍵,以及疏水性胺基酸之間的相吸引。[1]
核酸
[编辑]核酸的变性是指双链的DNA、RNA两者的杂交分子在高温、物理作用或酶的作用下,碱基间的氢键断裂,变成两条单链的过程,即解链。
参见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这是一篇與生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