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褐飞虱属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半翅目 Hemiptera
亚目: 頸喙亞目 Auchenorrhyncha
科: 稻蝨科 Delphacidae
属: 褐飞虱属 Nilaparvata
Distant, 1906

见正文

異名

Kalpa Distant, 1906

褐飞虱属学名Nilaparvata)为稻蝨科的一个。廣布於南亞、東南亞、東亞地區及南太平洋諸島和澳洲等地。

型態[编辑]

長翅型雄蟲,暗褐色,體長(含前翅)約 3.8~4.2 公釐;長翅型雌蟲黃褐色,長約 4.4~4.8 公釐。頭之前方稍突出於複眼之間,複眼黑暗色。前胸背板及中胸小楯片褐色,上面具有不明顯之縱線三條。中胸小盾片較前胸背板為長,其後端稍尖。足黃褐色,後足脛節側邊有刺,末端具有活動之距如鐮刀狀,其上有 30~36 齒狀起。前翅狹長半透明稍帶褐色,其後緣近中央處有黑褐色斑紋,靜止時兩翅相合,該斑紋呈長卵形。後翅扇形,淡而透明。

短翅型成蟲,前翅僅及長翅型者之二分之一,後翅退化更為明顯。雄體長為2.0 ~ 3.1 公釐,雌蟲為2.7 ~ 3.5 公釐。

繁殖[编辑]

褐飛蝨成蟲一般產卵於稻株基部之葉鞘脊部組織內,數粒至十餘粒產在一起, 產卵痕清晰可見。當族群密度高時,成蟲亦可產卵於稻株中,上部之葉鞘組織內, 或葉片中脈內。

寄主植物[编辑]

水稻[1]野生稻

危害[编辑]

褐飛蝨以成蟲若蟲群集於稻叢基部吸取稻株養液為食。被害株之基部常可見其污濁之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之煤污病。當族群密度低時,可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族群密度高時,可致使稻株於短期內迅速枯萎倒伏,此種枯萎情況,在褐飛蝨中度發生田常呈圓圈狀;在嚴重發生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除直接危害外,褐飛蝨並可煤介草狀矮化病及皺縮矮化病。[1]

敵害[编辑]

多種捕食性蜘蛛、蛙類綠盲椿象隱翅蟲纓小蜂黑腹螫蜂等均為褐飛蝨之有利天敵。

在同一地區大面積連續栽植由同一抗蟲基因所支配之抗蟲品種,可能導致褐飛蝨有 害生物小種之產生,而瓦解水稻之抗蟲性,宜與不同基因所支配之抗蟲品種輪流栽植。[1]

相關[编辑]


下属物种[编辑]

本属包括以下物种:[2]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鄭清煥.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 , 编. 褐飛蝨. 臺灣: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2003: 第76頁. 
  2. ^ Nilaparvata Distant, 1906-01. GBIF.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3. ^ 3.0 3.1 黄其林, 田立新, 丁锦华. 褐飞虱属的两个新种记述[J]. 昆虫学报, 1979(03):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