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破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个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遭到破坏的玻璃笼子
故意损坏的乒乓球桌

财产破壞,又称汪达尔主义,指蓄意毁坏或损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1]财产破坏包括刑事毀壞,如针对公共财产的塗鴉和污损。[2]

词源[编辑]

汪达尔人洗劫罗马

财产破坏的别名“汪达尔主义”取名自日耳曼汪达尔人,據信他們在445年無情地劫掠了羅馬。此詞首次使用,是1794年1月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布盧瓦(Blois)地方constitutional bishop亨利·格來瓜爾(Henri Grégoire)給Republican Convention(共和國會議)遞交的報告,其中使用了Vandalisme這個詞來描述共和國軍隊的一些作為,此后该词语几乎为所有欧洲语言所使用。[3][4]

犯罪行为[编辑]

街道上的标志遭到破坏, 上面寫著“我在便便裡游泳” 。

部分公民可能会故意破坏他人的或公共的财产。刑事破坏行为有多种形式,例如塗鴉公共财产[5]更严重形式的财产破坏可能发生在騷亂等公众动乱中。财产破坏本身有时被认为是一个不太严重的常见罪行,地方政府已经对此通过了各种法律措施以防止财产破坏。[6]

例子[编辑]

财产破坏的例子包括在草坪上撒盐、砍其他人的树木,向公共财产投掷鸡蛋,打破窗户、縱火、在他人的物品上喷洒油漆,向锁中灌入胶水,扎破轮胎,故意堵塞水槽等。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1.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2. ^ Merrills and Miles 2010, pp. 9–10.
  3. ^ 汪達爾人作風 胡亂破壞財物.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4. ^ 汪达尔人. 中國新聞網. 2009-06-15 [201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3). 
  5. ^ Ley and Cybriwsky 1974.
  6. ^ J. Scott Armstrong. The Graffiti Solution (PDF). The Wharton Magazine. 197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