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化斷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新化斷層当前版本,由翰翔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19年8月1日 (四) 03:19。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新化斷層(英語:Hsinhua Fault),為右移斷層,呈東北東走向,由台南市新化區那拔里向西延伸至北勢里,長度約6公里。1946年12月5日芮氏規模6.3的地震,為新化斷層的再活動所造成[1]

總結與評估[编辑]

新化斷層沿線的線形與1946年大地震後調查的斷層位置相吻合;沿線地形特徵也指示過去即活動過多次;由鑽井岩芯中觀察到的剪切葉理與岩芯對比,研判斷層的傾角相當陡;由畜產試驗所地面裂隙的分析結果,研判新化斷層近期的活動以潛移作用為主。

新化斷層有多次古地震事件,除最近的1946年地震之外,前一次約發生於1,200年前至1,900年前之間,而在1,900年前至10,000年前之間至少有另1次古地震事件,保守估計在10,000年內至少有3次古地震事件。

由1999~2005年的GPS測量結果,新化斷層兩側的水平速度場增加約20 公厘/年,顯示新化斷層的運動以右移形式為主。由1999~2006年間橫跨新化斷層的速度場變化顯示,主要位移方向平行斷層的走向,顯示斷層在1999~2006年間為右移形式。

新化斷層,列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參考資料[编辑]

  1. ^ 經濟部. 台灣活動斷層. 2016-02-09 [2016-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