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oalabot留言 | 贡献2019年9月19日 (四) 07:48 (Taxonbar置放, +{{Taxonbar|from=Q2217322}} (12 sig. taxon IDs); WP:GenFixes on,)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野生稻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稻属 Oryza
种:
野生稻 O. rufipogon
二名法
Oryza rufipogon
Griff., 1851
野生稻的范围

野生稻學名Oryza rufipogon),又称鬼仔稻,是一个野生种(但并非水稻的品种),目前作为人类重要食糧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来。在世界多处都有分布,台灣從桃園新竹之間的水塘有發現的紀錄,70年代後絕種。[2][3]

中国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不允許隨意採集和出售,但是可以作為科學研究並培育野生稻雜交種。

入侵物种

野生稻是一種入侵物種且被美國列為“有害雜草”。[4]它同樣被阿拉巴馬、加州、佛羅里達、馬薩諸塞、明尼蘇達、北卡羅來納、俄勒岡州,南卡羅來納州和佛蒙特州列為有害雜草。 據北美植物保護協會所稱,野生稻能很好地在馴化稻裡混雜生長,以至於他們很難被偵測到。在這種場合下,野生稻會跟馴化稻競爭空間和肥料。野生稻能在馴化稻的收割期前早一步散播種子,所以每次輪耕都總會有少數野生稻存活下來。另外,從野生稻所收割下來的稻米在外觀上與白米有所區隔,所以會被視作外來雜質而不會被消費者所食用。[5]

參考資料

  1. ^ Watve, A. Oryza rufipogo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0-05-21. [2015-5-24]. 
  2. ^ 蔡國海. 台灣野生稻. 中華民國作物種原簡訊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1999年6月, 4 (1). 
  3. ^ 臺灣總督府. 臺日大辭典. : 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4. ^ Plants Profile for Oryza rufipogon (brownbeard rice). plants.usda.gov. [2016-10-22]. 
  5. ^ NAPPO - PRA / Grains Panel Pest Fact Sheet - Oryza rufipogon Griff. June / 2003, http://www.nappo.org/PRA-sheets/Oryzarufipogon.pd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