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紅香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igerzeng留言 | 贡献2020年3月26日 (四) 10:19 (批量回退Wikipedia:持续出没的破坏者/记录/User:Acklbonboncat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銅鑼灣天后廟正門的紅香爐

紅香爐(英語:Hung-heong-loo)是香港一個曾經存在的地名,大概是指掃桿埔以東的大坑一帶[1],亦曾被認為是香港島的一個統稱。

命名來源

紅香爐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很久以前海上有隻紅香爐漂到銅鑼灣天后廟前,人們以為天后顯靈,於是將香爐搬到廟裏供奉[2]

廟所在的山就是紅香爐山,這個地方就被稱為紅香爐港,簡稱「香港」。

文獻記載

1841年時紅香爐是個50人的小村
新安縣志》香港海防圖,正中島嶼名紅香爐

「紅香爐」一詞,可追溯1819年(清代嘉慶廿三年)所編著完成的《新安縣志》,入面香港海防圖就以此標示香港島的位置,不過有可能指的只是紅香爐時期的軍事駐地)。

約1870-1871年(清代同治九至十年)的《廣東圖說》卷十三,新安七:「香港島舊有居民數十户,東有紅香爐汛,東南有赤柱汛」,裏面新安縣圖亦有一紅香爐汛位於島嶼的東方[3]

到1841年英國人佔領並登陸港島,以主要聚居地統計人口,而當時紅香爐記載為一小村(Hamlet),人口只得50人。

相關命名

參考來源

  1. ^ 梁曉遴. 你可曾記起香爐?. 立場新聞. 2016-07-29 [2018-09-09]. 
  2. ^ 政策 ‧正察. 【香港歷史.鄭寶鴻】銅鑼灣叫「紅香爐」?大坑點解有舞火龍?. 香港01. 2018-09-21 [2018-09-22]. 
  3. ^ 譚廣濂. 1841年前之香港海運:紅香爐水汛. 海事處. 2017-03-02 [20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