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功德碑

坐标37°30′38″N 127°6′6″E / 37.51056°N 127.10167°E / 37.51056; 127.1016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5日 (一) 16:22 (补救3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大清皇帝功德碑
新址上的三田渡碑(2010年4月攝影)
汉语名称
繁体字 大清皇帝功德碑
简化字 大清皇帝功德碑
朝鲜语名稱
諺文대청황제공덕비
汉字大淸皇帝功德碑
蒙古语名称
傳統蒙文 ᠳᠠᠶᠢᠴᠢᠩ
ᠤᠯᠤᠰ ᠤᠨ
ᠪᠣᠭᠳᠠ
ᠬᠠᠭ᠌ᠠᠨ ᠤ
ᠡᠷᠳᠡᠮ
ᠪᠢᠯᠢᠭ᠌ ᠢ
ᠳᠠᠭ᠌ᠤᠷᠢᠰᠭ᠌ᠠᠭᠰᠠᠨ
ᠪᠡᠢ
满语名称
满文 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ᡳ
ᡤᡠᠩ
ᡝᡵᡩᡝᠮᡠᡳ
ᠪᡝᡳ
穆麟德转写Daicing gurun-i Enduringge Han-i gung erdemui bei
太清转写Daiqing gurun-i Enduringge Han-i gung erdemui bei

大清皇帝功德碑满语ᡩᠠᡳᠴᡳᠩ
ᡤᡠᡵᡠᠨ ᡳ
ᡝᠨᡩᡠᡵᡳᠩᡤᡝ
ᡥᠠᠨ ᡳ
ᡤᡠᠩ
ᡝᡵᡩᡝᠮᡠᡳ
ᠪᡝᡳ
)是丙子胡亂之後清朝皇帝皇太極朝鮮王朝首都漢城附近建立的石碑。其最早豎立在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以其所在地的地名而稱為「三田渡碑」。2008年遷移到松坡區蚕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此碑列為大韓民國指定史蹟之一,編號為第101號,全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現代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

歷史

1636年,清朝皇太極入侵朝鮮,擊敗朝鮮軍隊。朝鮮仁祖前往南漢山城避難。後來仁祖被迫向清朝投降,願為清朝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次年,皇太極要求朝鮮建立一座功德碑,以頌揚滿清皇帝的功績。在清朝的壓力下,仁祖被迫同意了,大清皇帝功德碑於1639年豎立於當年皇太極受降的三田渡地區。碑文用滿文蒙古文文言漢文寫成,正面為滿文和蒙古文,背面為漢文,其內容大致相同。漢文版本為朝鮮官員李景奭撰寫,其他兩種語言的版本應是由漢文版本翻譯而成。此后,每当清朝敕使到达朝鲜,都会前往三田渡,拜谒大清皇帝功德碑。

清朝人认为三田渡碑对朝鲜伏属清朝的统治起着很好的效果,康熙帝便曾说:“此等地方,太宗文皇帝定朝鲜之役,我兵无处不到。以已破之国,我朝为之重加营建,俾安堵如故。是以其国人于太宗文皇帝驻军之地树立石碑,备书更生之德。”[1]然而,自从三田渡碑的竖立以来,朝鲜人便一直视该碑为耻辱碑,一直有人试图破坏。比如在1640年,全罗庆尚两道儒生因反对朝鲜送舟师助清伐而不受采纳,便扬言要捣毁三田渡碑。[2]此后朝鲜专门定军守直碑阁,直到1895年拆除为止。

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清、日簽訂了《馬關條約》,承認朝鮮與清朝脫離藩主關係。此後,开化党掌權者拆毀了迎恩門,並推倒了三田渡碑,此碑埋入地下。1931年掘出,1956年,韓國文化部長和教育部長認為此碑是民族恥辱的象徵,再次將其埋入地下。1963年,因洪水的肆虐,三田渡碑再度出現在人們眼前。人們認為此碑作為文化遺產和民族恥辱的象徵應該銘記,所以將之當作史跡保護起來。1983年,漢城市在該碑周圍建立公園。

2007年2月3日,也就是丙子胡亂後的370年,三田渡碑遭到韓國民族主義者的破壞。破壞者用紅色油漆在碑的正面寫上「철」(諺文「撤」)、「370」,背面寫上「거」(諺文「去」)、「병자」(諺文「丙子」)。27日,39歲的犯人朴氏被捕。此人曾在當年1月因為甲午農民戰爭的原因破壞了古阜郡守趙秉甲建立的石碑,他聲稱對韓國政府處理「恥辱碑」的做法非常不滿,認為該碑應該撤去,或者轉移到其他地方去。6月15日,石碑修復完成。

2008年,韓國對三田渡碑原來的位置進行考證,文化財廳決定將碑移到樂天世界大樓後面、松坡區蚕室洞47號石村湖水西湖東北方向的綠地上。原石碑基座下修建的、描繪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的銅板,文化財委員會認為沒有文物價值,將其撤去。

碑文内容

图集

参考文献

  1. ^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27,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丁未条。
  2.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40,十八年五月十七日条。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