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鄭天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佛祖西来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21日 (三) 19:3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鄭天佐(1934年9月6日),男,台湾台中人,中华民国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平

郑天佐出生於台灣台中縣。1958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理化系,1964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碩士,1966年獲得博士學位。1967年至1969年從事博士後研究,1969年至1992年於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擔任助教授直至傑出教授。1990年至1993年回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1993年至1999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1999年至2007年擔任該所特聘研究員[1]

他是場離子顯微鏡原子探針的先驅研究開發者,對發展此技術有傑出和創新性的貢獻。在原子尺度表面物理的研究上,他享有國際聲譽,並發表論文近三百篇。在原子顯微學原子分子動態學等領域,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國際權威性,每年論文被引用次數都在兩百次左右[2]。1992年,獲選為第1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在此之前,他曾於1975年任教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期間獲得德國政府的「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1980年獲得日本科學振興會Fellow,1985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Fellow。獲選為院士後,他又於1994年獲得中華物理學會會士,1997年獲得台美基金會傑出人才獎,2002年獲得第三國際科學院院士,2004年獲得英國物理學會Fellow,2007年獲得第4屆總統科學獎(數理科學組)[1]

家庭

鄭天佐的雙胞胎弟弟鄭天佑是生物物理學家,兩人同為台灣奈米科技研究的重要人物[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