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紅旗勳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aifeng3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31日 (六) 18:30 →‎個人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紅旗勳章
紅旗勳章(正面)
类型軍事勳章
授予原因戰鬥中的英勇行為及在武裝力量裡的長期服務
国家/地区蘇維埃俄國 编辑维基数据
颁发单位 苏联
颁授资格蘇聯公民
状态不再頒發
設立時間1924年8月1日
最近颁发1991年
颁发总数581,300
紅旗勳章勋略
优先顺序
上等十月革命勳章
下等蘇沃洛夫勳章

紅旗勳章(俄語:Орден Красного Знамени拉丁化Orden Krasnogo Znameni)是俄羅斯最高人民議會蘇維埃俄國內戰時代的1918年9月16日制定頒贈的獎章。第一枚獎章頒贈給蘇聯元帥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1] [2]蘇聯政府於1924年8月1日设立全苏「紅旗勳章」。

俄國內戰時代,苏联多个加盟共和国设立了自己的红旗勋章。

軍人有戰功才能獲獎紅旗勳章;頒发列寧勳章遲至1930年4月6日的:蘇聯政府因為人民建立特大戰功所以頒贈紅旗勳章以資鼓勵。

勳章由內外兩層組成:白色琺瑯質為底色,佩帶金質鑄成鐵鎚與鐮刀,再有兩條金麥花穗圍著紅星,外層背景有圖案「黑鐵鎚」與「黑鐮刀」交叉、火把與紅旗,旗上刻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來!”也是兩條更大金麥花穗圍著,徽章底部寫“CCCP”,即蘇聯一词的俄文縮寫字。

最早贈此勳章时由受勳者佩掛在左胸,附加綬帶中白、左右兩邊為紅。

勋章历史

戰後的紅旗勳章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於1944年6月4日下令,可以將紅旗勳章授予在紅軍中優秀服役滿20年的軍人,並在服役滿30年時再次授予(列宁勋章授予优秀服役25年的军人)。当年秋天,红旗勋章的授予范围扩大到海军、士兵、警官和国际安全机构人员。这一时期,因长期服役而颁发的红旗勋章约有30万枚,而其中获得勋章的士兵仅有数百人。他们中的多数是第64战斗机大队的飞行员,这支大队在1950-1954年的朝鲜战争中参与空战和试验新技术。后来在1958年2月11日颁布的命令中,废除了因长期服役而授予勋章的条款。自那时起,红旗勋章再次成为纯粹因为战功授予的勋章。当1945年后不再授予最高军事勋章胜利勋章后,红旗勋章再次成为最高级的军事勋章。此后,红旗勋章还授予了参与1961年古巴导弹危机、1968年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5-1975年越南战争、1975年中东战争、1979-1989年阿富汗战争的苏军官兵。

受勳部队與个人

紅旗勳章能贈給個人也可贈給軍隊勝戰單位,通常給戰功軍隊會加旗幟上面寫紅旗及軍隊隸屬官方番號,海軍艦艇會當旗懸掛。[3]

一些知名獲獎代表者有:

個人

部队番號

多次获奖者

在蘇聯衛國戰爭的不斷推進中,獲得紅旗勳章的人越來越多,多次獲得者也不斷增加。因此設立了多次紅旗勳章。

五次紅旗勳章

在1944年11月3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布命令,開始授予五次紅旗勳章。獲得「五次授予」的蘇聯軍人超過300人,首兩位如下:

六次紅旗勳章

此勳章的獲得者僅有32人,其中包括:

七次紅旗勳章

此勳章的獲得者约10人,其中包括:


瑣事

歐威爾在其1945年小說作品《動物農莊》裡嘲諷蘇聯,頒獎為「綠旗勳章」,是歐威爾小說自創。[來源請求]

参考文献

引用

  1. ^ Great Russian Encyclopedia (2005), Moscow: Bol'shaya Rossiyskaya enciklopediya Publisher, vol. 3, p. 618.
  2. ^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3rd edition, entry on "Блюхер", available online [1]
  3. ^ Željko Heimer. Soviet Navy: Ceremonial and Honour ensigns (1950-1992). Flags of the World. 1999-04-26 [2019-05-08]. 
  4. ^ 存档副本. [2011-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18).  - "November 27 The Presidium of the A.R.C.E.C. confers on J. V. Stalin the Order of the Red Banner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defense of Petrograd and selfless efforts on the Southern Front."
  5. ^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9)

来源

网页
期刊
  • 张亚威.《苏联红旗勋章鉴赏》.《军事史林》2012年第8期.35-43页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