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01:b011:4007:1e25:2c01:e9a7:c887:b6b8留言2020年11月19日 (四) 11:55 →‎歷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阿猴社台灣平埔馬卡道族古聚落名,為鳳山八社之一。位址為今日屏東縣屏東市境內。

歷史

高雄市市區古稱打狗(Takau),可能為阿猴社(Akauw)之前身。阿猴社與古籍中「阿猴林社」有密切關係。原住於沿海地帶之馬卡道族族人因某些原因向內陸移動,在今仁武區地方落腳,改打狗社為阿猴林社[1]。後再遷移至今屏東縣屏東市。阿猴社位於屏東平原中樞之地,有社番近千人,十分繁榮。勢力範圍達今日長治鄉西部、鹽埔鄉洛陽村一帶[2]。而九如鄉的古名「巴轆社」,亦屬於阿猴社的一支。[3]

康熙中葉,漢人拓墾屏東平原。乾隆時期,阿猴社勢力範圍內已有阿猴街、海豐庄、竹葉庄、潭頭庄、歸來庄等漢人街庄[2]。部分居民開始移往今長治鄉德協番子寮[4]。1780年代之守隘政策將阿猴社社民遷往雙溪口隘(今內埔鄉隘寮村、鹽埔鄉久愛村)、大路關隘(今高樹鄉廣福村)一帶。[5]加上土番社學、屯番制等政策,輿圖上的阿猴社逐漸為阿猴街所取代。道光15年(1835)後,古契或地圖上已無阿猴社之名。至1915年日治時期人口普查時,雙溪口隘處隘寮庄、今屏東市境內海豐庄歸來庄都還有百餘位熟番居民,其中應該存有不少阿猴社社民之後裔。隨著居民或漢化或遷徙,加上屏東市的開發,阿猴社社民之現況已難以考察。

屏東市頭分埔「番仔厝」(今華山里),及歸來「番仔埔」可能為該社舊址。[6]

參考

  1. ^ 打狗社平埔族遷徙到『阿猴社』路線之初探--兼考證『阿猴林』的地名。簡炯仁。
  2. ^ 2.0 2.1 林江義. 第一章 馬卡道族的原鄉民族遷移. 台東海岸加走灣馬卡道族的研究 (PDF). 國立政治大學. 2004. 
  3. ^ 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 九如鄉
  4. ^ http://www.fhps.ptc.edu.tw/ezfiles/12/1012/img/132/166886369.pdf
  5. ^ 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李文良,p.6
  6. ^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589/6/5901210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