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華視新聞雜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Naturenice留言 | 贡献2020年11月23日 (一) 07:36 →‎播出時間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華視新聞雜誌
CTS News Magazine
《華視新聞雜誌》第一代及第三代標準字體
类型新聞雜誌
主持詳見「歷任主持人
制作国家/地区 中華民國臺灣
语言國語
每集长度60分鐘(含廣告
制作
制作人文從道
制作公司太國影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
→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公視新聞部
→中華電視公司新聞部
播出信息
首播频道華視主頻
图像制式標準畫質電視高清电视
播出国家/地区 臺灣
播出日期1981年1月20日 (1981-01-20)
相关节目
相关节目華視台語新聞雜誌
外部链接
官方网站

華視新聞雜誌》(英語:CTS News Magazine)是臺灣中華電視公司於1981年1月20日開播的新聞雜誌節目,是迄今為止臺灣電視史上播出最久的新聞雜誌節目。目前本節目使用3D全虛擬攝影棚及高畫質錄製。

沿革

  • 1981年,甫從美國返回台灣的趙寧被華視總經理吳寶華延攬製作新聞雜誌節目《第六攝影棚》,做了大約4集,但成績不好;之後《華視新聞雜誌》開播、同時取代《第六攝影棚》,做了2、3集,成績依然不理想。吳寶華與華視新聞部經理金永祥遂延攬太國影視負責人文從道接手製作《華視新聞雜誌》,因為文從道曾經參與製作華視綜藝節目開心90》與華視連續劇吾土吾民》。[1]文從道做了《華視新聞雜誌》4集之後,《華視新聞雜誌》成績還是沒有起色,吳寶華對此頗有微詞;直到《華視新聞雜誌》播出文從道第一個跑去蘭嶼採訪的影片之後,大受觀眾好評,這才獲得吳寶華的肯定。[2]
  • 1982年,《華視新聞雜誌》獲得第17屆金鐘獎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獎。
  • 1983年6月1日至1985年1月1日,華視創辦紙本月刊《華視新聞雜誌月刊》,共20期,英文名稱為「CTS News Magazine」,以「新聞的、知識的、文化的、生活的」為四大宗旨,一面與《華視新聞雜誌》互相配合以補足《華視新聞雜誌》無法詳盡介紹的題材,一面請名家執筆深入分析探討觀眾與讀者所關心的議題。[3]
  • 1984年第19屆金鐘獎,《華視新聞雜誌》獲得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陳月卿高信譚)與攝影獎(劉奇偉黃國治游美成)。
  • 1985年2月1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任宋楚瑜頒獎給《華視新聞雜誌》。
  • 1985年3月24日,《華視新聞雜誌》在第20屆金鐘獎獲得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陳月卿、高信譚)。[4]
  • 1986年第21屆金鐘獎,《華視新聞雜誌》獲得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獎、採訪獎(陳月卿、林漢誠〈泰寮邊境行特別報導〉)。
  • 1986年11月5日,文從道遞出辭呈(始末詳見下文),退出《華視新聞雜誌》。
  • 1987年第22屆金鐘獎,《華視新聞雜誌》獲得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獎。
  • 1989年4月20日,《華視新聞雜誌》播出滿400集,華視舉行慶祝酒會,由當時華視總經理武士嵩主持,曾接受《華視新聞雜誌》採訪之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均應邀出席。
  • 2006年4月3日至5月1日,為宣傳2006年4月11日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4A自由創意獎」頒獎典禮,《自由時報》【自由副刊】與《華視新聞雜誌》合製「廣告觀點系列對談高峰會」,《華視新聞雜誌》每週一完整播出每一場對談,【自由副刊】同日刊登全版摘要[5]
  • 2006年12月,《華視新聞雜誌》獲得廣電基金推薦為「年度最佳電視節目」。
  • 2007年1月15日至6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改名為《TBS華視新聞雜誌》,改由華視新聞部與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新聞部聯合製作;2007年6月8日,《TBS華視新聞雜誌》改名為《華視新聞雜誌》,恢復由華視新聞部製作。[6]
  • 2007年10月4日,以台語播報的《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正式開播。
  • 2010年9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記者陳汎瑜張書銘製作之專題〈貨櫃屋的童話故事〉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99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7]
  • 2011年4月27日中午,華視舉辦《華視新聞雜誌》改版發表會,改版後的四位主持人蔡詩萍李永萍王文華工頭堅均到場。[8]
  • 2011年5月1日,《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停播,共播出172集。
  • 2011年5月2日,《華視新聞雜誌》全新改版,形態改為每週一至週四帶狀播出:週一播出《有故事的人》,週二播出《生活未來事》,週三播出《搜尋電影關鍵字》,週四播出《達人嬉遊記》;其中,《生活未來事》和《搜尋電影關鍵字》啟用3D全虛擬攝影棚。《有故事的人》製作人萬玉鳳。《達人嬉遊記》製作單位是有種電影,製作人兼導演是曾任中天電視旅遊節目《台灣腳逛大陸》製作人的黃建雄[9]
  • 2011年8月16日至9月6日,《華視新聞雜誌》週二改為與《天下雜誌》合作播出《美麗台灣》;9月13日,《生活未來事》恢復播出。
  • 2011年8月24日起,《華視新聞雜誌》週三改為《台灣大饕客》。
  • 2011年9月1日起,《華視新聞雜誌》週四改為《音樂強力佼》,製作單位是人可娛樂,製作人是何志宏。
  • 2011年9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記者陳汎瑜、張書銘製作之專題〈我們都是同一班〉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0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10]
  • 2011年10月10日起,《華視新聞雜誌》取消帶狀播出,播出時間改為每週一23:00~00:00,由原《生活未來事》團隊繼續製作;《有故事的人》停播(共播出22集),《音樂強力佼》維持原時段;《台灣大饕客》於同月16日起改為每週日08:00播出[11]。《華視新聞雜誌》開始使用3D全虛擬攝影棚錄製。
  • 2011年10月20日起,《音樂強力佼》獨立為單一節目,不再冠上《華視新聞雜誌》名義播出。
  • 2012年9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專題〈青年微革命〉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1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媒體報導獎。
  • 2012年10月7日,《華視台語新聞雜誌》復播。
  • 2013年9月1日,記者陳汎瑜、許中熹前進雲南製作的〈遇見大山女孩〉系列報導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2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媒體報導獎。
  • 2013年1月7日起,《華視新聞雜誌》於華視HD頻道正式改以高清电视訊號同步播出。
  • 2014年4月22日,記者陳汎瑜、許中熹製作〈前進越南看到愛〉系列報導榮獲「第八屆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一般題材電視類特優獎。
  • 2014年7月22日,記者兼主播蘇瑋婷、蕭凱堯製作之專題〈修復老屋 新生命〉榮獲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2014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類[12]
  • 2014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張書銘、許中熹)〈我的天使媽媽〉系列報導,入圍2014優質新聞獎。
  • 2014年9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專題〈搶救香園教養院〉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3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 2014年12月4日,《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高教危機 大學倒閉潮〉系列報導,入圍新聞界指標性吳舜文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深度報導項目。
  • 2015年8月,曾任華視新聞部政治組召集人、採訪中心主任的華視資深記者陳汎瑜接任《華視新聞雜誌》節目製作人。
  • 2015年,《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蘇瑋婷、李宇承,製作之<義築農村>專題報導,榮獲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201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類。
  • 2015年,《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送鞋到肯亞」專題報導,榮獲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4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 2015年12月5日,《華視新聞雜誌》播出滿2000集,3D虛擬攝影棚主調性從科技感改為書卷溫馨風格[13]
  • 2015年,《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黃翊真)以「大山女孩上學路」專題,榮獲「2015年兩岸新聞報導獎」電視專題類佳作。
  • 2015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蘇瑋婷、黃翊真、蔡嘉恩、林信辰、南投駐地記者金哲生)以「隱形殺手PM2.5」系列報導,入圍「2015年吳舜文新聞獎」。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以「少輔院生的春天」專題,榮獲「2016年社會光明面新聞獎」。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以「阿公阿嬤搞文創」專題,榮獲「2016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蕭凱堯)以「等待無罪判決、后豐案盼平反」專題,榮獲第一屆「2016年度平冤新聞獎」。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不能沒有你、搶救小鎮醫院」專題,榮獲「2016年度臺灣醫療優質形象報導獎」。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蔡嘉恩、林信誠)以「他變她、老師你好正」專題,入圍第一屆「2016年酷摩沙酷兒新聞獎」,也是唯一入圍的電視新聞節目。
  • 2016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走過烈焰、八仙塵爆一周年」專題,入圍「2016年吳舜文新聞獎」。
  • 2017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惜食台灣、愛地球不浪費」專題,榮獲「2017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 2017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花壇小鎮的茉莉花革命」專題,榮獲「2017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 2017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你不能置身事外的偽藥風暴」專題,榮獲「2017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特優」。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莊玉珍、戴榮賢)以「公益新南向、扶輪跨海送愛」專題,榮獲「2018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吳御曄、蕭凱堯、陳璽鈞、李宇承)以「看見城市難民」系列報導,榮獲「2018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優等獎」。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張書銘)以「文創西進、台灣經驗到北京」專題,榮獲「2018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蕭凱堯)以「含冤31年、無罪罪人蘇炳坤」專題,榮獲「2018年平冤新聞獎」。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顧展瓏、李宇承)以「看見離島醫療困境」專題,榮獲「2018年醫療報導獎」。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蕭凱堯、張書銘、施幼偉、張書堯,以「重啟電廠、看見深澳的難題!」專題,入圍「2018年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 2018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蕭凱堯、張書銘、施幼偉、張書堯,以「重啟電廠、看見深澳的難題!」專題,入圍「2018年現代財經新聞獎」。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施幼偉,以「為家鄉設計、腳下最美的風景」專題,榮獲「2019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張書銘),以「當測謊會說謊」專題,榮獲「2019年平冤新聞獎」電視類佳作。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李宜庭、陳汎瑜、李宇承),以「謝志宏的6834天」專題,榮獲「2019年平冤新聞獎」電視類特優。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楊依嘉、戴榮賢、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施幼偉),以「披荊斬棘-家鄉的創生與重生」專題,榮獲「2019年現代財經新聞獎」佳作。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文楷誠),以「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黑琵何處去?」專題,入圍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短版專題。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文楷誠、李宇承),以「借鏡北歐 丹麥瑞典 環保進行式」專題,入圍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長版專題)。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楊依嘉、戴榮賢、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施幼偉),以「披荊斬棘-家鄉的創生與重生」專題,入圍「2019年曾虛白新聞獎」地方創生報導獎。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顧展瓏、文楷誠、林季霏、劉俊男),以「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專題,入圍「第33屆吳舜文新聞獎」。
  • 2019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顧展瓏、文楷誠、林季霏、劉俊男),以「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專題,入圍「第18屆卓越新聞獎」。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于 凡、羅哲超、林彥汝、文楷誠、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以「勇敢的寶貝 兒童人權日」專題,榮獲「2020年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張書堯、于 凡、羅哲超、李宜庭、李宇承),以「協力創生 小城的逆襲」專題,榮獲「2020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玉里的法國爸爸劉一峰」專題,榮獲「2020年社會光明面新聞獎」電視類特優。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羅哲超),以「身在蝠中不知福?」專題,榮獲「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短專題優等奬。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李宜庭、李宇承),以「舊衣變提袋 循環永續新概念」專題,榮獲「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短專題優等奬。
  • 2020年,《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林彥汝、文楷誠、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于 凡、羅哲超),以「失衡台灣 看見鴻溝」專題,榮獲「第46屆曾虛白先生新聞奬」電視類公共服務報導奬。

名稱源由

  • 《華視新聞雜誌》的英文名稱最初為「CTS News Magazine」,中文名稱字體為瘦長行書體。
  • 江霞任職華視總經理期間將英文名稱改為「CTS Magvision」,中文名稱字體改為黑體
  • 2007年6月1日,《華視新聞雜誌》再次由華視新聞部獨立製播,中文名稱改回《華視新聞雜誌》、英文名稱改回「CTS News Magazine」至今。

播出時間

備註:未特別標出播出頻道者,皆為華視主頻首播。

華視新聞雜誌
  • 《華視新聞雜誌》開播時首播時間為每週三21:30~23:00,後改為每週二23:15~00:00,後改為每週二23:30~00:30,後改為每週五23:00,後改為每週一23:00。
  • 2005年2月15日起,改為每週二23:00~00:00;同年2月28日起,改為每週一至週四23:00~00:00播出之帶狀節目。
  • 2006年4月18日起,改為每週一至週三23:00~00:00;同年7月24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00:00播出之塊狀節目;同年8月11日起,改為每週五23:30~00:30。
  • 2007年1月15日起,與公視新聞部合作製播,因此增加每週六11:00在公視主頻、每週六21:00在原住民族電視台、每週六23:00在華視休閒頻道(現華視新聞資訊台)、每週日22:00在公視2台(時稱Dimo TV)等重播時段;同年6月8日起回復由華視獨立製播,維持原先每週五23:30首播之時段。
  • 2008年1月28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
  • 2009年3月10日起,改為每週二22:00。
  • 2009年4月6日至2009年5月14日,改為每週二22:00~23:00,與《開窗說亮話》(當時每週一22:00~23:00首播)、《今夜來點燈》(當時每週三22:00~23:00首播)、《感恩故事集》(當時每週四22:00~23:00首播)共同組成《華視台灣大事紀》系列節目,於每週一至週四22:00~23:00播出。2009年5月18日起,《華視台灣大事紀》系列改為每週一至週四23:00~00:00,《華視新聞雜誌》改為每週二23:00~00:00。
  • 2009年6月16日起,改為每週二至週三23:30~00:00,每集僅播出30分鐘,而每週二至週三23:00~23:30改播由李四端主播的夜間新聞專題節目《11PM》。
  • 2009年9月21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00:00。
  • 2010年7月27日起,改為每週二00:00~01:00(週一凌晨)。
  • 2010年8月30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00:00。
  • 2010年10月10日起,改為每週日23:30~00:30。
  • 2010年11月29日起,改為每週二00:00~01:00(週一凌晨)。
  • 2011年3月28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00:00。
  • 2011年5月2日起,改版為帶狀節目播出,播出時間為每週一至週四22:00~23:00。
  • 2011年10月10日起,改為每週一23:00~00:00。
  • 2014年10月25日起,改為每週六11:00~12:00。
  • 2015年12月11日起,改為每週五22:00~23:00。
  • 2017年4月14日起,改為每週五22:30~23:30。
  • 2017年7月7日起,改為每週五23:00~00:00。
  • 2017年10月29日起,改為每週日23:30~00:30。
  • 2017年11月19日起,改為每週日23:45~00:45。
  • 2017年12月3日起,改為每週日09:00~10:00
  • 2018年6月8日起,改為每週五22:00~23:00。
  • 2019年7月26日起,改為每週五20:00~21:00。
  • 2020年9月18日起,改為每週五22:00~23:00。
  • 2020年11月20日起,改為每週五23:00~00:00。
華視台語新聞雜誌
  • 2007年10月4日起, 每週四09:00~10:00增加以台語播報的《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正式首播。
  • 2008年4月6日起,改為每週日07:00~08:00。
  • 由於《華視新聞雜誌》改版為帶狀節目播出,《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播至2011年5月1日止。
  • 2012年10月7日起,恢復播出,首播時間為每週日07:00~08:00,播至2014年8月10日止。
  • 2015年1月4日起,再度恢復播出,首播時間為先前的每週日07:00時段。
  • 2016年1月2日起,改為每週六07:00~08:00。
  • 2018年1月20日起,改為每週六06:00~07:00。
  • 2018年5月20日起,改為每週日08:00~09:00。

歷任主持人

陳月卿與高信譚主持《華視新聞雜誌》
華視新聞雜誌
  • 第一代主持人為陳月卿高信譚
  • 1991年4月因陳月卿赴夏威夷進修而改由靳秀麗張樹森搭檔,同年8月7日再由陳月卿回鍋和楊泰順搭檔。
  • 1992年5月起由陳月卿和章台生搭檔,同年7月起由陳月卿和張樹森搭檔。
  • 1992年8月5日起,正式改由李慶安一人接手主持。李慶安自1994年11月30日起投入臺北市議員選舉,由崔慈芬謝昶易胡婉玲輪番代理主持,同年12月4日李慶安於當選後宣布請辭。後改由崔慈芬、胡一虎莊開文輪番主持。
  • 1998年9月2日由崔慈芬正式接手。
  • 2001年5月24日起由莊開文主持。
  • 歷年來曾主持者,還包括蘇靜芬蕭裔芬周明華黃逸卿徐湘華徐俊相等人。
  • 2005年起,由王薇接任主持,期間2007年11月3日、2008年4月21日、2009年11月16日、2009年12月7日,曾由何佩蓁代班主持。
  • 2009年12月21日起,由何佩蓁主持。
  • 2010年2月1日起,由蘇逸洪主持。
  • 2011年1月3日起,由連昭慈主持。
  • 2011年5月2日起,改版為帶狀節目播出:週一「有故事的人」由蔡詩萍主持,週二「生活未來事」由李永萍主持,週三「搜尋電影關鍵字」由王文華主持,週四「達人嬉遊記」由工頭堅主持。
  • 2011年8月2日起,週二「生活未來事」改由連昭慈主持。
  • 2011年8月16日至9月6日,週二與《天下雜誌》合作播出「美麗台灣」,由連昭慈主持;9月13日,「生活未來事」恢復播出。
  • 2011年8月24日起,週三改為「台灣大饕客」,由梁幼祥主持。
  • 2011年9月1日起,週四改為「音樂強力佼」,由黃子佼主持。
  • 2011年10月10日起,改回每週播出一次,由連昭慈主持,期間2013年6月3日、2013年10月21日曾由蘇瑋婷代班主持。
  • 2014年3月起,蘇瑋婷加入主持行列,和連昭慈輪流主持至2016年9月。
  • 2018年1月7日起,因連昭慈請產假,改由彭佳芸代班主持。同年3月18日,彭佳芸因投入新北市議員選舉而請辭,改由朱培滋主持。同年6月15日,連昭慈回歸主持。
  • 2019年3月15日起,由華視新聞部經理黃兆徽主持。
  • 2020年9月18日起,由華視主播陳璽鈞主持。
華視台語新聞雜誌
  • 2007年10月4日,《華視台語新聞雜誌》開播,由《華視在地新聞》主播林玉珍主持。

同名雜誌

  • 1983年6月號:露天拍賣《華視新聞雜誌 創刊號》[14]

事件

  • 1986年,《華視新聞雜誌》做了一個有關198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的單元,有黨外色彩的當時執行製作鄧蔚偉(現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去訪問黨外人士張旭成對該次選舉的觀察,張旭成完全講優點;鄧蔚偉逼問張旭成「難道都沒有缺點嗎」,張旭成遂講了唯一的缺點: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任意改變黨外人士政見發表會的地點。該單元剪接時,張岐鳳問文從道:「文製作,這一段要不要用?」文從道答:「有什麼關係?講了6分鐘的話,有5分多鐘都是肯定的,只有半分鐘批評的話;你不用的話,人家會講你『控制新聞』。」該段內容播出以後,當時負責督導《華視新聞雜誌》的華視新聞部副理吳江說,中國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任委員關中這半年任內所經營的成果被《華視新聞雜誌》一夜之間毀了。[15] 1986年11月5日,文從道遞出辭呈,退出《華視新聞雜誌》;1986年12月6日,該次選舉結果揭曉,中國國民黨「7 up」(提名7位候選人全部當選),文從道據此認為該段內容並未傷害中國國民黨的選情。[16]

獎項

年份 獲提名 獎項 結果
1984年 《華視新聞雜誌》 第19屆金鐘獎 新聞節目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陳月卿高信譚)與攝影獎(劉奇偉黃國治游美成 獲獎
1985年2月12日 《華視新聞雜誌》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主任宋楚瑜頒獎 獲獎
1985年3月24日 《華視新聞雜誌》 第20屆金鐘獎獲得電視金鐘獎新聞節目主持人獎(陳月卿、高信譚) 獲獎
1986年 《華視新聞雜誌》 第21屆金鐘獎新聞節目獎、採訪獎(陳月卿、林漢誠〈泰寮邊境行特別報導〉) 獲獎
1987年 《華視新聞雜誌》 第22屆金鐘獎新聞節目獎 獲獎
2006年12月 《華視新聞雜誌》 廣電基金推薦為「年度最佳電視節目」 獲獎
2010年9月1日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陳汎瑜張書銘製作之專題〈貨櫃屋的童話故事〉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99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1年9月1日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陳汎瑜、張書銘製作之專題〈我們都是同一班〉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0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2年9月1日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專題〈青年微革命〉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1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媒體報導獎 獲獎
2013年9月1日 記者陳汎瑜、許中熹前進雲南製作的〈遇見大山女孩〉系列報導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2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媒體報導獎 獲獎
2014年4月22日 記者陳汎瑜、許中熹製作〈前進越南看到愛〉系列報導 「第八屆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一般題材電視類特優獎 獲獎
2014年7月22日 記者兼主播蘇瑋婷、蕭凱堯製作之專題〈修復老屋 新生命〉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2014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類 獲獎
2014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張書銘、許中熹)〈我的天使媽媽〉系列報導 2014優質新聞獎 提名
2014年9月1日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專題〈搶救香園教養院〉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3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4年12月4日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高教危機 大學倒閉潮〉系列報導 新聞界指標性吳舜文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深度報導項目 提名
2015年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蘇瑋婷、李宇承,製作之<義築農村>專題報導 中華新聞記者協會主辦「201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類 獲獎
2015年 《華視新聞雜誌》記者兼主持人連昭慈、李宇承製作之「送鞋到肯亞」專題報導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04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5年 《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黃翊真)以「大山女孩上學路」專題 「2015年兩岸新聞報導獎」電視專題類佳作 獲獎
2015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蘇瑋婷、黃翊真、蔡嘉恩、林信辰、南投駐地記者金哲生)以「隱形殺手PM2.5」系列報導 「2015年吳舜文新聞獎」 提名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以「少輔院生的春天」專題 「2016年社會光明面新聞獎」 獲獎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以「阿公阿嬤搞文創」專題 「2016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蕭凱堯)以「等待無罪判決、后豐案盼平反」專題 第一屆「2016年度平冤新聞獎」 獲獎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不能沒有你、搶救小鎮醫院」專題 「2016年度臺灣醫療優質形象報導獎」 獲獎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蔡嘉恩、林信誠)以「他變她、老師你好正」專題 第一屆「2016年酷摩沙酷兒新聞獎」 提名
2016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走過烈焰、八仙塵爆一周年」專題 「2016年吳舜文新聞獎」 提名
2017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李宇承)以「惜食台灣、愛地球不浪費」專題 「2017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獲獎
2017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花壇小鎮的茉莉花革命」專題 「2017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7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你不能置身事外的偽藥風暴」專題 「2017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特優」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莊玉珍、戴榮賢)以「公益新南向、扶輪跨海送愛」專題 「2018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吳御曄、蕭凱堯、陳璽鈞、李宇承)以「看見城市難民」系列報導 「2018年國際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優等獎」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蘇瑋婷、張書堯、張書銘)以「文創西進、台灣經驗到北京」專題 「2018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蕭凱堯)以「含冤31年、無罪罪人蘇炳坤」專題 「2018年平冤新聞獎」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顧展瓏、李宇承)以「看見離島醫療困境」專題 「2018年醫療報導獎」 獲獎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蕭凱堯、張書銘、施幼偉、張書堯,以「重啟電廠、看見深澳的難題!」專題 「2018年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提名
2018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蕭凱堯、張書銘、施幼偉、張書堯,以「重啟電廠、看見深澳的難題!」專題 「2018年現代財經新聞獎」 提名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施幼偉,以「為家鄉設計、腳下最美的風景」專題 「2019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張書銘),以「當測謊會說謊」專題 「2019年平冤新聞獎」電視類佳作 獲獎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李宜庭、陳汎瑜、李宇承),以「謝志宏的6834天」專題 「2019年平冤新聞獎」電視類特優 獲獎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楊依嘉、戴榮賢、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施幼偉),以「披荊斬棘-家鄉的創生與重生」專題 「2019年現代財經新聞獎」佳作 獲獎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文楷誠),以「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黑琵何處去?」專題 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短版專題 提名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顧展瓏、文楷誠、李宇承),以「借鏡北歐 丹麥瑞典 環保進行式」專題 華文永續報導獎、專業組長版專題) 提名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楊依嘉、戴榮賢、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施幼偉),以「披荊斬棘-家鄉的創生與重生」專題 「2019年曾虛白新聞獎」地方創生報導獎 提名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顧展瓏、文楷誠、林季霏、劉俊男),以「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專題 「第33屆吳舜文新聞獎」 提名
2019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顧展瓏、文楷誠、林季霏、劉俊男),以「跨越鴻溝30年 聽見他們的告白」專題 「第18屆卓越新聞獎」 提名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于 凡、羅哲超、林彥汝、文楷誠、李宜庭、李宇承、陳璽鈞、張書堯),以「勇敢的寶貝 兒童人權日」專題 「2020年公益新聞金輪獎」特優 獲獎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張書堯、于 凡、羅哲超、李宜庭、李宇承),以「協力創生 小城的逆襲」專題 榮獲「2020年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 獲獎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連昭慈、張書堯),以「玉里的法國爸爸劉一峰」專題 榮獲「2020年社會光明面新聞獎」電視類特優 獲獎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陳璽鈞、張書堯、于 凡、羅哲超、顧展瓏、文楷誠、李宜庭、李宇承),以「莫拉克十年 您過得好嗎?」專題 入圍「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長專題 提名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李宜庭、李宇承、施幼偉),以「遇見熱血山貓幫」專題 入圍「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長專題 提名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璽鈞、羅哲超),以「身在蝠中不知福?」專題 榮獲「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短專題優等奬 獲獎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李宜庭、李宇承),以「舊衣變提袋 循環永續新概念」專題 榮獲「2020年華文永續報導獎」電視類短專題優等奬 獲獎
2020年 《華視新聞雜誌》(陳汎瑜、林彥汝、文楷誠、陳璽鈞、張書堯、李宜庭、李宇承、于 凡、羅哲超),以「失衡台灣 看見鴻溝」專題 榮獲「第46屆曾虛白先生新聞奬」電視類公共服務報導奬 獲獎

注釋

  1. ^ 劉英欽 著,《臺灣電視風雲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4月出版,ISBN 957-16-0550-6,第213至215頁。原文將《吾土吾民》誤植為《吾士吾民》。
  2. ^ 劉英欽 著,《臺灣電視風雲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4月出版,ISBN 957-16-0550-6,第215至216頁。
  3. ^ 中華民國電視學會電視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纂,《中華民國電視年鑑第三輯: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二年》,中華民國電視學會1984年6月30日出版,第114頁。
  4. ^ 華視台史館-大事紀要-民國七十四年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5-09-25.
  5. ^ 〈星期一,讓我們來看廣告!〉. 《自由時報》. 2006-04 [2014-01-02] (中文(臺灣)). 
  6. ^ 《TBS華視新聞雜誌》官方網站,〈TBS In-News──獨立特派員 7月1日登場,每週日晚間8:30,ch13公視頻道播出〉,2007年5月31日。
  7. ^ 九十九年度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3-26.
  8. ^ 工頭堅,〈新聞雜誌〉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9-24.,《工頭堅部落》2011年4月28日。
  9. ^ 工頭堅,〈外景。〉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9-24.,《工頭堅部落》2011年4月23日。
  10. ^ 連昭慈、蕭凱堯 台北市報導,〈看見光明面! 華視新聞雜誌得獎〉,華視新聞2011年9月1日。
  11. ^ 《華視新聞雜誌》官方部落格,〈【公告】10/10起,《華視新聞雜誌》每週一23:00播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1年10月4日。
  12. ^ 董珍鑾,〈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得獎名單公布〉國立教育廣播電臺2014年7月22日。
  13. ^ 新聞稿,〈華視新聞雜誌2000集 全新改版質感升級〉,華視新聞2015年12月11日。
  14. ^ 創刊號----華視新聞雜誌--72年6月--詳見圖.露天拍賣[2010年8月20日]
  15. ^ 劉英欽 著,《臺灣電視風雲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4月出版,ISBN 957-16-0550-6,第218至219頁。
  16. ^ 劉英欽 著,《臺灣電視風雲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4月出版,ISBN 957-16-0550-6,第219頁。
  17. ^ 台北訊,〈中共演習錄影華視試片 新聞局認為多此一舉〉,《聯合報》1988年4月2日第24版。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