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裙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7日) |
歷史
中國
上古时期,中国服装大多分成两截,上体称“衣”,下体称“裳”。其中的“襦”指长不过膝的短衣,“裙”指布帛拼制而成上连于腰的下裳[3]。从出土文物看,西周时晋国贵族已出现上身右衽短衣,下佩裙裳的衣着[4]。後來成為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 有学者认为襦裙最初流行於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國[5],而另有学者认为中山玉人俑所穿的服饰其实是改良的深衣[6]。
漢代時期人們普遍以上衣下裙的深衣為尚,穿襦裙的婦女較少,但沒有完全摒棄且在文獻中亦有所記載,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高腰襦裙[7]。
到了魏晉年間,襦裙重新被人們所重視且佔據了當時服飾的主導地位[8]。晉朝晚期有婦人流行内衣裲襠套在交领襦裙之上的記載[9]。南北朝時出現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帶的襦裙,下裙多為間色裙,並傳至朝鮮半島和日本。唐代流行齊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會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出現訶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訶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還有去了上襦只穿訶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當時女性禮服。宋朝汉族女服以襦裙為主,最常見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內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對襟上襦穿成交領者。元代後期至明代漢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但婦女勞動時也常會把上衣束在裙內或在衣外繫上圍裙[10]。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後歷經二千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8]。
在清代的易服令下,清初漢族女性依然穿著明代的服飾,最遲至雍正年間部分清代漢女服飾也受到滿族服飾影響,由交領變成厂字領式的大襟、琵琶襟等,大襟延續漢族傳統的「右衽」開襟形式[11]。有人因此認為清代漢女襖裙領型是因強制易服而來,並非正常的演變、銜接、傳承,認為這並非「漢服」[12];然而有學者指出清代襖裙維持漢族女性兩節穿衣的傳統,可視為明裝或明朝樣式的服飾[13]。
漢族婦女襖裙的領緣、袖口以及開衩處,鑲緄刺繡配布或花邊,稱為「緄邊」,符合傳統正式服裝的必備形式。[14]嘉庆年间,汉族女子的衣饰镶滚者渐多,至咸丰、同治年間,京师汉族妇女服饰镶滚之风更趋时尚,不惜费时费力费材地在衫、袄上加镶多道,晚清時鑲緄複雜化,出現多種織帶花邊,以至有镶十餘道者。[15]
-
漢代交領中腰襦裙
-
甘肃出土的前秦襦裙
-
穿大交領高腰襦裙(內有圓領中衣)的北齊女子
-
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仕女襦裙,部份為低胸裝
-
五代《韩熙载夜宴图》穿高腰襦裙的女子
-
晚唐至五代貴族婦女大袖裙襦衫配訶子、披帛
-
穿襦裙並在襦外加上訶子裙、半臂的五代女子
-
穿對襟襦裙的宋代婦女
-
穿主腰、襖裙的明代婦女
-
穿襖裙、半臂的明代老婦及穿襖裙的侍女
-
日本畫家筆下乾隆年間的清代婦女
日本
現代日本把裙視為袴的一種,在古墳時代已出現上襦在外的襦裙,飛鳥時代出現類似中國南北朝式樣、衣在裙外的襦裙,至奈良時代又從中國唐朝傳入高腰襦裙及齊胸襦裙,一直至室町時代,高腰襦裙都在各階層女性中流行。平安時代由於部份服飾轉為多層式,原來的裙子已不夠寬圍著腰部,演變成只圍後方。室町時代後期襦裙開始在平民和武家絕跡,但公家女性服裝依然以襦裙為主,至今襦裙制和服雖然不見於平民服裝,但日本皇室女性禮服依然是襦裙制,最高等禮服十二單也屬於襦裙制,而巫女的服裝也是白襦紅裙,稱為「白衣緋袴」。襦裙也是現代的女性的弓道服裝。現代日本卒業着的穿著效果雖然類似襦裙,但上身所穿的其實是長至小腿的長着而不是襦。
-
飛鳥時代穿襦裙的宮女
-
奈良時代穿齊胸襦裙的貴族婦女
-
復原的奈良時代交領襦裙配半臂、披帛、蔽膝
-
復原的奈良時代交領襦裙配披帛
-
復原的奈良時代齊胸襦裙配披帛
-
穿著襦裙制女房服飾的清少納言
-
復原的平安時代末期白拍子盤領襦裙
-
鎌倉時代穿襦裙的庶民女子
-
穿襦裙的鎌倉時代婦女
-
穿交領襦裙的鎌倉時代婦女
-
穿交領襦裙的鎌倉時代婦女
-
穿襦裙表演書道舞的日本少女
朝鮮半島
在朝鮮三國時代的韓服已出現襦裙,高句麗有上襦在外的襦裙,與中國南北朝和日本飛鳥時代的襦裙形制、配色相似。新羅、百濟也從唐朝引入齊胸襦裙和高腰襦裙。至統一新羅後期至高麗王朝前期則流行中腰襦裙,高麗後期受到元代漢服影響,出現衣在裙外的襖裙,但到朝鮮王朝初期至中期仍有衣在裙內的襦裙,而襖裙則模仿明代襖裙樣式製作,至朝鮮王朝後期襖裙上衣變短,裙腰變高,一直流傳至今。
-
高句麗壁畫上穿襦裙的女性,款式與日本飛鳥時代宮女服飾相似
-
穿著齊胸襦裙的新羅女俑
-
高麗時代貴族婦女與侍女襦裙配披帛
-
高麗後期的襖裙
-
朝鮮王朝中期穿襦裙的婦女
越南
襦裙也是越南女性傳統服裝的常見款式,後黎朝女性會穿著襦裙,並再加上褙子,至阮朝時褙子演變成一種稱為四身襖的外套,禮服襦裙則在外穿上披風,又有些女性去掉上襦,以肚兜配搭下裙再穿上四身襖。阮朝時曾一度禁止穿裙,但後期又再流行,至今越南女性於傳統節日和慶典中仍會穿著襦裙,尤其是北部地區。
-
《世界人物圖卷》中穿襦裙的越南女性(左)
-
阮朝末年穿交領襦裙配四身襖的婦女
-
穿肚兜裙配四身襖的女性
琉球
琉球國於第二尚氏王朝出現衣在裙外的襖裙,成為女性服裝之一,至今一些琉球傳統文化相關活動中仍見到這種款式的襖裙。琉球式常服襖裙的下裙多為白色,婚服則多穿黑裙或數層不同顏色的下裙。
-
穿襖裙的琉球女性
-
穿襖裙的琉球士族女性
-
穿襦裙制婚服的琉球士族新娘
類型
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对襟襦裙、斜領對襟襦裙、圓領襦裙、褂裙等。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參見
- 衣裳 (東亞服裝):男子的上衣下裳形式
註釋
- ^ 裙 ,裹衣也。古服裙不居外 ,皆有衣笼之。《太平御览》
- ^ 鄭惠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客家傳統服飾溯源調查研究報告書》(2012年11月),頁20。
- ^ 周汛 高春明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1996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3頁、第220頁、第278頁
- ^ 田小娟著《从出土文物看西周的服饰与发型》(1998年),碑林集刊,第250页
- ^ 阮衛萍《從今话古談襦裙》,《紫禁城》1992年第05期
- ^ 徐海斌著《考古所见白狄中山的饮食与服饰——兼论胡服人俑器足的定名》(2015年),文物春秋,第27页
- ^ 《后汉书》“献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为长躬而下甚短,女子好为长裙而上甚短。”
- ^ 8.0 8.1 故宫博物院《紫禁城》(1992年第05期),紫禁城杂志编辑部,第28-32頁
- ^ 《搜神记》“至元康末,婦人出兩襠,加乎交領之上。此內出外也。”
- ^ 《Q版大明衣冠圖志》,董進(擷芳主人)著,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ISBN9787563525010
- ^ 林成子主編,《臺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服飾篇》,(台北: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1989年)。
- ^ 《漢服》,蔣玉秋、王藝璇、陳鋒編著,青島出版社,ISBN9787543645219 / 7543645211
- ^ 林成子主編,《臺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服飾篇》,(台北: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1989年)。陳佩婷,《台灣衫到洋服-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2月:「台灣漢族女性的衣飾制度,在男降女不降的規約下則完全未遵循滿族的服飾,女子仍穿明裝。所以台灣婦女日常服為明朝樣式的大襟衫、大襠褲,而非滿清的旗裝。」
- ^ 鄭惠美,《「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客家傳統服飾溯源調查研究報告書》,頁25:「清代漢族婦女服裝的裝飾特色就是在領緣、袖口以及開衩處,鑲緄刺繡配布或花邊,緄邊是中國傳統正式服裝應有的形式(深衣的特徵中「純」即為緄邊,右衽、緄邊幾乎是中國服裝中,正式禮服必備的要件)。」王宇清,《中國服裝史綱》,(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9年)。
- ^ 竺小恩,《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載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四期,2008年12月,第42页:「嘉庆年间,汉族女子的衣饰镶滚者渐多,至咸丰、同治时期,京师汉族妇女服饰镶滚之风更盛,为趋时尚,人们不惜费时费力费材一道又一道地在衫、袄上加镶,不少妇女都以镶滚数道为满足,以至于竟有镶十几道者。」徐珂《清椑類鈔》「十八鑲」條:「咸、同間,京師婦女衣服之滚條,道數甚多,號曰十八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