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災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Kriz Ju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8日 (一) 20:08 →‎top:​ 調整格式、排版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國水災頻仍,商朝的五次迁都均为水患所致。其中黃河水災為烈,江淮水災之次。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竟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稱“黃河奪淮”。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决口」於今滑县东北,河道向东迁移80公里,由今黄骅入渤海,史称汉志河。

漢朝

元狩三年(前120年),关东大雨,百姓饥乏,武帝“徙贫民于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史记·平准书》)。

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决口」於今濮阳西北,河道向东迁移40公里,由今利津注入渤海,史称东汉河。

延光元年(122年),黃河水患。

魏晉南北朝

西晉永嘉四年(310年)四月,江東大水,李淳風認為「時王導等潛懷翼戴之計,陰氣盛也」[1]

東晉成帝咸和五年(330年)五月發生大水,在於「是時嗣主幼沖,母后稱制,庾亮以元舅決事禁中,陰勝陽故也」[2]

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年)三月,梁軍截斷淮河,以水倒灌壽陽城。四月,堰成而復潰,“乃伐樹為井幹,填以巨石,加土其上”,導致“沿淮百里內岡陵木石無巨細畢盡,負擔者肩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合”。疫災大起,“是冬,寒甚,淮泗盡凍,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次年“夏四月,淮堰成,長九里,下廣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樹以杞柳,軍壘列居其上”,到“九月丁丑,淮水暴漲,堰壞,其聲如雷,聞三百里,緣淮城戍村落十餘萬口皆漂入海”[3]

隋朝

開皇十八年(598年),河南諸州大水,則被認為「是時獨孤皇后干預政事,濫殺宮人,放黜宰相。楊素頗專。水陰氣,臣妾盛強之應也」[4]

仁壽二年(602年)九月,「壬辰,河南、北諸州大水,遣工部尚書楊達賑恤之。」[5]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秋,「大水,山東、河南漂沒三十餘郡,民相賣為奴婢。」[6]

唐朝

贞观初,太宗已“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7]

元和七年(812年)五月庚申,宪宗對宰相說:“卿被辈屡言淮、浙去岁水旱,近有御史自彼还,言不至为灾,事竟如何?”李绛回覆:“臣按淮南、浙西、浙东奏状,皆云水旱,人多流亡,求设法招抚,其意似恐朝廷罪之者,岂肯无灾而妄称有灾邪!此盖御史欲为奸谀以悦上意耳,愿得其主名,按致其法。”[8]

大历十二年(777年)秋,大雨成災,農作損失慘重。御史巡覆,回奏诸县凡损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顷。皇帝又命御史朱敖再检,渭南损田三千余顷。皇帝告訴朱敖曰:“县令职在字人,不损犹宜称损,损而不问,岂有恤隐之意耶!”[9]

宋朝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第三次决口」於今濮阳东昌湖集,河道西迁80公里,河水分两股分流,由今天津入渤海。

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第四次决口」於今原武,至徐州入泗水汇集淮河注入黄海。

《祥符縣志》、《開封黃河志》載:大定二十年(1180年)黃河在開封縣境決口。

明朝

明朝时,黄河决溢143次,如1410年黃河氾濫事件。崇祯元年至十四年,有11年黄河发生决口,史不绝书。

清朝

顺治十年大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10]魏裔介作《哀流民歌》:“田庐水没无乾处,流民纷纷向南去。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踞。檐前不许稍踟蹰,恐有东人不我恕。上见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命也如何!……彼苍者天,哀此黎庶。”[11]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與四十八年,桐乡相繼有旱涝之災,汪文桂“设粥厂,立药局”,救济饥民。

雍正四年(1726年)浙西遇水灾,汪文桂首倡赈济,“以食饥民”[12]

嘉庆九年(1804年)浙西水災,巡抚阮元实行平粜、赈济、借种子等办法渡荒[13]

道光三年(1823年)直隶大水,受灾州县120個,总督蒋攸銛请出帑银180万,修治永定河[14]

光绪九年(1883年)顺天府水灾,顺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乡镇及京城六门外设立粥厂。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决口,顺天府水灾,震钧《天咫偶闻》載:“京东大水,通州水几冒城,自是无岁不水”。光绪十六年(1890)顺天府又大水,时京中“无舍不漏,无墙不倾”,“人皆张伞为卧处”,“市中百物腾贵,且不易致,蔬菜尤艰,诚奇灾也”。

中華民國

1939年天津水灾时的天津日租界旭街

民国二十年(1931年)7-9月,江淮水災。高郵湖缺堤。武漢南京高郵上海等地受災。官方报告死亡人数估计200万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6日,八年抗戰期間,中華民國国民革命军为阻止日军西进,决定在黄河花园口掘堤放水淹日军。6月9日,國軍炸開鄭州花園口,河水淹没了豫、皖北、苏北等66个县,造成89万人死亡(有称89万人死亡是包括之后9年之间因疾病、饥荒死亡人数的加总,而绝非当时的死伤[15][16]),1250万人流离失所。史稱“花園口決堤事件”。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10月,因连续暴雨和日军扒开河堤的因素,天津遭受严重水灾,天津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被洪水所淹,超过10万间房屋被冲毁,八百多万人受灾,六十五万天津及其周边居民成为灾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法币6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武汉防汛纪念碑,纪念1954年长江洪水
1975年8月河南“75·8”水库溃坝洪水淹没范围
长江堤岸的一块指示牌,记载了此处1998年中国水灾的最高水位
2020年中国南方水灾期间被淹没的铜陵市大通古镇

注釋

  1. ^ 《晉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上〉,頁 815
  2. ^ 《晉書》卷二十七,〈五行志上〉,頁 815。
  3. ^ 資治通鑑》卷148《梁紀‧高祖武皇帝四》
  4. ^ 《隋書》卷二十二,〈五行志上〉,頁 622
  5. ^ 《隋書》卷二,〈高祖紀下〉,頁 47。
  6. ^ 《隋書》卷四,〈煬帝紀下〉,頁 83。
  7. ^ 《新唐书》卷49上《百官志四》。
  8. ^ 《資治通鑑》卷238。
  9. ^ 《旧唐书》卷129《韩滉传》
  10. ^ 《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七
  11. ^ 魏裔介《兼济堂诗集选》卷十七
  12. ^ 清稗类钞·廉俭类》
  13. ^ 阮元《硖川煮赈图后跋》,见《清经世文编》卷四十二
  14. ^ 《绳枻斋年谱》、《清史列传》卷三十四
  15.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09006602-260417?chdtv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抗日戰爭期間的斷腕之策:花園口決堤
  16. ^ 中共无耻造谣!揭秘蒋介石黄河花园口决堤真相(图) - 民国往事. 看中国. 2017-11-26 [202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中文(简体)).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