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2月29日 (二) 14:36 (补救6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图像
纬度72.90°S
经度43.26°E
直径94.59公里
深度2.84公里
余经日出时317°
命名来源帕隆·冯·博古斯瓦夫斯基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Boguslawsky)是位于月球正面南部极地区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1],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天文台台长帕隆·海因里希·路德维希·冯·博古斯瓦夫斯基(Palon Heinrich Ludwig von Boguslawsky,1789年-18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描述

该陨坑西侧和西北分别毗邻辛普路斯环形山曼齐尼环形山、东北靠近布森戈环形山亥姆霍兹环形山诺伊迈尔环形山位于它的东侧、东南和西南分别坐落了泽莫纳克斯环形山顺拜贝格环形山[2]。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72°54′S 43°16′E / 72.90°S 43.26°E / -72.90; 43.26,直径94.59公里[3],深度2.84公里[4]

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坑壁已明显磨损,沿坑壁和坑底密布了众多细小的陨坑,坑底东侧坐落了卫星坑博古斯瓦夫斯基 D。该环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450米[1],内部容积约8725.28立方千米[1]。碗状的坑底已被熔岩淹没,表面较为平坦,除一些小陨坑外,没有任何特别的地貌结构。

该环形山曾被计划用作未来俄罗斯空间探测器月球-25着陆器的登陆点[5]

卫星陨石坑

按惯例,最靠近博古斯瓦夫斯基环形山的卫星坑将在月图上以字母标注在该坑的中心点旁。

LAC-138与LAC-139拼接图
博古斯瓦夫斯基[3] 月面坐标 直径, 公里
A 74°25′S 43°34′E / 74.41°S 43.57°E / -74.41; 43.57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A) 8.2
B 73°59′S 61°07′E / 73.98°S 61.12°E / -73.98; 61.12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B) 63.5
C 70°59′S 27°42′E / 70.99°S 27.7°E / -70.99; 27.7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C) 34.5
D 72°52′S 47°25′E / 72.86°S 47.41°E / -72.86; 47.41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D) 22.4
E 74°19′S 54°20′E / 74.31°S 54.33°E / -74.31; 54.33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E) 14.6
F 75°25′S 52°58′E / 75.42°S 52.97°E / -75.42; 52.97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F) 31.1
G 71°29′S 34°21′E / 71.48°S 34.35°E / -71.48; 34.35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G) 20.5
H 72°49′S 29°04′E / 72.82°S 29.06°E / -72.82; 29.06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H) 21.1
J 72°05′S 28°24′E / 72.09°S 28.4°E / -72.09; 28.4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J) 34.7
K 73°28′S 50°21′E / 73.47°S 50.35°E / -73.47; 50.35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K) 46.4
L 70°41′S 36°28′E / 70.68°S 36.47°E / -70.68; 36.47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L) 21.9
M 70°27′S 34°50′E / 70.45°S 34.84°E / -70.45; 34.84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M) 8.1
N 73°52′S 32°53′E / 73.86°S 32.88°E / -73.86; 32.88 (Богуславский N) 27.4

|}

  • 卫星坑博古斯瓦夫斯基 C被月球和行星观测协会(ALPO)列入《内侧壁坡带有暗纹的撞击坑列表》[6]
  • 卫星坑博古斯瓦夫斯基 D、博古斯瓦夫斯基 G和博古斯瓦夫斯基 L的雷达反射亮度值达到70厘米,主要是这些陨坑的地质龄较短,大部分表面凹凸不平且布满碎岩石所致;
  • 卫星坑博古斯瓦夫斯基 B约形成于前酒海纪[1]
  • 卫星坑博古斯瓦夫斯基 F约形成于早雨海世[1]

参考文献

另请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