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梁之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llenkong11留言 | 贡献2021年1月31日 (日) 08:53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濠梁之辩,即魚樂之辯,是指战国时代的两名思想家庄子惠施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鲦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

背景

惠施名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与孔子老子墨子齐名。[1]

庄子是战国宋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惠施既是朋友又是辩论的对手。《莊子》一书里多次提及两人的辩论。[2]“濠梁之辯”是其中的一次,其文字记录出自出自《庄子·秋水》。濠水是河名,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梁”是古人对桥的称呼。[3]

经过

原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鲦鱼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白话文

庄子和惠子(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魚说:“魚在水里悠然自得,这鱼真快樂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又怎会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知道我不知道鱼很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道什麼;但你也不是鱼,因此你也无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請回本體,本源)。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表示你瞭解到我知道鱼快乐才問我,我是在濠桥上知道的。”

分析

因濠梁之辯出自《庄子》一书,目前无法确定故事是否只是庄子为了阐述他的观点编造而成。尤其是惠施目前所能够掌握的资料仅仅是出自《庄子·天下篇》,其本人的著作已经遗失,因此我们所能掌握的惠施的学说只有“历物之意”。[1]

有观点认为,濠梁之辯中,惠施代表的是理性思考。他就事论事,觉得人不可能感知鱼是否快乐,同时也不会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外物之中。与他相反的是,庄子以自己对外物的理解作为外物的状况。他自己高兴,就将自己的高兴之情表达到河流中的鱼身上,认为鱼也很快乐。[4]

理解

整个辩论可用以下流程来理解。

  • 庄子观点:人能感知鱼的快乐。
  • 惠施观点:人不能感知鱼的快乐。

辩论回合

庄子 惠施 原文语句
庄知鱼乐 是鱼乐也
惠知庄,庄不知鱼乐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知鱼乐,惠不知庄 子亦非我
惠不知庄,庄不知鱼乐 我非子,子亦非鱼

在这场辩论中,之所以看起来最后莊子能够占优,是因为惠施提出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可产生歧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表示对于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提出质疑,另一方面可理解为对于庄子以何种方式知道鱼之乐提出疑问。庄子本来是以前者理解作为质疑,并且惠施之后的回答表明跟庄子原本的观点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交锋。惠施最后做出了合理的归纳,导致庄子无法反驳,便提出了对于惠施第一句话的第二种理解来进行诡辩(對於形式邏輯者來說為詭辯),可以说只是通过文字游戏(回歸道,取消主客二分)的方式进行了反驳。这场辩论本来是惠施自己说出了歧义句,但是他并不是自相矛盾,因为本来共识层面双方都是以「惠施不知鱼之乐」在进行辩论,这种理解在此环境下也极为恰当,不过是庄子最后自己玩了文字游戏(微言大義)。[原創研究?]

参考文献

引用

  1. ^ 1.0 1.1 從濠梁之辯看莊惠二人的思想(二). [2010-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2. ^ 庄周梦蝶与濠梁之辩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06-25.
  3. ^ 濠梁之辩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4-26.
  4. ^ 從濠梁之辯看莊惠二人的思想(一).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8). 

来源

网页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