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Bellenion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3日 (六) 10:58 →‎歷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新港
漢字 新港
白話字 Sin-káng
古荷蘭語(左)和新港語(右)並列的馬太福音,1650年左右

新港社Sinckan),西拉雅語稱為 Tagloeloe[1],為17世紀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蔴荳社)之一,位於今台南市新市區一帶,該區的「社內里」即因屬新港社內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為台灣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區域,在1636年,當時殖民統治台灣南部荷蘭人在新港社興建教堂佈教,並以羅馬字拼寫其使用的語言新港語,稱之為「新港文書」。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學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蘭人設「文書館」之說。

歷史

根據荷治時期紀錄,1625 年新港社人口約有 400 名成年男性,有三個傘村社:Teopan(今唪口)、Tatepoan、Tibolegan(今知母義)。1638 年,新港社人口約 1,000 人。1639 年,新港社受洗人口即全社人口為 1,047 人。[2]

參考文獻

  1. ^ 江樹生譯註.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 台南縣: 台南市政府。. 2003. ISBN 9789570157246. 
  2. ^ 李, 瑞源. 從單社到社群:十七世紀Sideia之形成. 臺南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15: 188, 231, 290.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