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玉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和平-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8日 (四) 06:30 (機器人:標記不合跨語言連結規範之頁面)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愛玉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蔷薇目 Rosales
科: 桑科 Moraceae
属: 榕属 Ficus
种:
薜荔 F. pumila
变种:
愛玉 F. p. var. awkeotsang
三名法
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
愛玉果實曬乾後翻開後取出之愛玉子,隔紗布袋搓洗後之團狀物

愛玉子學名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又稱為愛玉 (臺灣話ài-gio̍k[1])、 玉枳枳仔草枳仔澳澆薁蕘泰語โอ้เอ๋ว, 臺灣話 ò-giô; ò͘-giô[1][2]愛玉欉(其學名源自臺灣話ài-gio̍k-tsâng; ò͘-giô-tsâng[3]),屬桑科榕屬植物,常被認為為台灣特有變種,與薜荔Ficus pumila L.)皆屬雌雄異株。

歷史與特徵

日本牧野富太郎(T. Makino)在1904年發表愛玉子是一新種,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 (← 臺灣話ò͘-giô-tsâng),乃由他在當時地名為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庄(現嘉義縣梅山鄉)平地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後來因英國植物學家 Corner 認為愛玉與薜荔(Ficus pumila L.)十分相近;但薜荔在植物分類的學名發表較早,因此現代學者大多將愛玉歸類為薜荔的變種(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4]

連雅堂於1921年著作之《台灣通史‧農業志》中即有記載愛玉子名稱的來源。[5]

野外分布可由平地至海拔2000公尺以上之山區,目前主要分布於海拔 1200–1900公尺之中低海拔地區,為台灣特有變種藤本植物,常纏繞於岩石或樹木上,雌雄異株,主要果期在8-12月,雌果具豐富之果膠及果膠酯酶,可採製加工為愛玉凍。[6]

薜荔Ficus pumila var. pumila)在成年期葉部形態具有些微差異,愛玉葉形大而葉尖銳尖,薜荔則是葉形小而葉尖鈍。在隱花果大小具有明顯差異,愛玉隱花果長寬可達10公分×5公分,全果佈滿白色斑點;薜荔之隱花果較愛玉偏圓一般則是6.5公分×6.5公分,僅在授粉孔附近具有白色斑點。除了形態上的差異,其生化性質也有所差異,愛玉子含有二型的果膠酯酶,而在薜荔則只具有單型之果膠酯酶,顯示愛玉與薜荔不只在形態上,細胞分化上也有所不同。[6]二者之果實分辨下,曾經懷疑愛玉子可能為薜荔的多倍體值物,但實際上薜荔與愛玉子之染色體數目均為2N=26。[4][7]由於愛玉與薜荔原生分布區域重疊,且兩者在分類學上本為同種,因此雜交具可育性,在野外可見葉果等特徵性狀介於愛玉與薜荔兩者之間的個體植株。

分布區域

愛玉子盛產於台灣中央山脈海拔 1200公尺 至 1900公尺[8][9],亦被栽培於雲南、四川[10]、福建[11]等地區。

授粉昆蟲

目前的研究顯示授粉昆蟲有愛玉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 Wieb)。[12]

用途

愛玉凍

愛玉子有分次開花,果實陸續成熟的現象,故採收時亦宜分次採取成熟果,然後削去外皮,一半切開,使瘦果充分曝露,以利用陽光晒乾或乾燥機烘乾。瘦果經常溫手工搓洗出果膠後,經常溫靜置後可凝結為愛玉凍。一般人所稱的愛玉,指的是愛玉子製成的膠質食品愛玉凍。由於愛玉子瘦果果膠其中所含的凝結酵素(果膠酯酶)穩定性高[13],即使經過多年常溫存放亦不會滅失減損其凝結為愛玉凍之能力,實際驗證有存放超過20年以上仍能正常凝膠的實證。 因愛玉為產於台灣之特有變種,台灣外其他各地區也有類似愛玉凍之凍狀食品,大多為薜荔子所製成。如新加坡的文頭雪(新加坡稱薜荔子為「文頭米」)及武夷山的薜荔凍等。

愛玉冰

將愛玉凍加入碎冰跟檸檬汁可製成愛玉冰,是台灣一種清涼爽口的著名甜品。

參見

參考來源

引用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