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止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月4日 (二) 01:27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止血是指人們使用各種方法讓出血停止。当血管壁的连续性中断后,以下四个事件可阻止进一步出血: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机化

止血的方法

在醫學上,止血有四種方法。[1]

  • 局部化學性
  • 加壓止血
  • 縫合
  • 物理性止血

血管收缩

血管壁连续性中断后,受损部位及其附近的血管立即出现收缩,可立即减少血流量;如果破损口不大,甚至可以直接终止出血过程。介导血管收缩的机制有:

  • 机械刺激直接导致血管壁平滑肌挛缩。
  • 神经反射:受损血管及周围组织的神经末梢发出冲动,经过痛觉纤维或其它感觉纤维形成反射弧。
  • 周围受损组织及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如血栓烷A2

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管壁连续性受损时将导致胶原暴露,暴露的胶原可激活血小板。随后血小板出现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可形成血小板血栓,至此,完成第一期止血。虽然血小板血栓很松软,但在出血早期还是起到了限制血流速度、减少出血量的作用,并且,为即将启动的凝血机制创造了条件。对于小的血管破损来说,单靠血小板血栓即可完成全部止血过程。实际上,机体每天有很多自发的小的血管破损出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血栓还具有修复血管壁的作用。

凝血

血管内皮受损后,暴露出其下方的组织因子、胶原等,可分别激活外源途径和内源途径,启动凝血机制。此外,已经激活的血小板也通过释放多种物质启动凝血机制,并能加速凝血过程。凝血机制的最终产物是纤维蛋白,形成牢固的血凝块。至此,完成第二期止血

机化

止血机制启动后不久,纤溶机制也被激活,缓慢溶解已形成的血凝块;纤维母细胞也逐渐移入血凝块,最终由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血凝块完成全部修复。

相關

醫療器材
止血藥

参考文献

  1. ^ 陳勛. 醫學期刊:把培根塞進鼻孔!關於止血。. youtube. [2020-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