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扎人
貝扎人 البجا | |
---|---|
分佈地區 | |
苏丹 | 2,133,665[1] |
厄立特里亚 | 206,650[1] |
埃及 | 200,000[1] |
語言 | |
貝扎語、蘇丹阿拉伯語、提格雷語 | |
宗教信仰 | |
遜尼派 | |
相关族群 | |
阿巴布達人·提格雷人·提格利尼亞人·阿高人·安哈拉人·索馬利亞人·奧羅莫人 |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來源、語句通順使用恰当。 (2021年10月3日) |
貝扎人(阿拉伯语:البجا;英語:Beja people),另有譯作貝賈,別扎,柏加等,東北非民族之一。他們也是非洲最早期的游牧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蘇丹東北部地區,部份分佈在厄立特里亞、埃及東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等地區。主要以貝扎語為母語,屬於亞非語系。由於受阿拉伯人影響,大多數貝扎人兼通阿拉伯語。貝扎人屬於高加索人種,體型有如下特點:皮膚由棕黃色到深棕色,身高中等(成人約五呎五六吋),頭寬中等,鼻子瘦窄,薄嘴唇。頭髮蜷曲而不絞結,通常為黑色,有時為紅色或金黃色。[2]
“貝扎”一詞,起源於古代阿拉伯文獻,系指蘇丹東部使用亞非語系的部落。羅馬帝國時期,曾被羅馬人稱作布列米斯[3],而作家魯德亞德·吉卜林則曾經稱哈登多亞部族的人為富吉烏吉(Fuzzy Wuzzy)。[1]
歷史
貝扎人是非洲最早的遊牧民族之一。他們古時位於古埃及人之東南,努比亞人之東。[2]約在西元前二七零零年左右,就出現在埃及歷史中,在這時他們就已經過著獨立的畜牧生活。他們顯然是從東北方鄰人,西奈半島及鄰近阿拉伯的閃族學到這種生活方式。[2]
法魯亞[需要解释]和托勒密時代的埃及人,曾在貝扎開發黃金,並有時受到他遊牧人民的侵略。268年到451年間,貝扎甚至在政治上控制一部份上埃及,且在紐比亞有甚大影響。[2]
六世紀時,南部貝扎曾為阿克蘇姆帝國的一部份。[1]
根據阿拉伯學者雅庫比的記載,九世紀時在亞斯文地區與馬薩瓦地區之間存有六個貝扎人王國,它們分別為:巴辛王國、貝爾金王國、賈林王國、納加許王國、奇塔王國與坦其許王國。[4]
14世紀時,伊斯蘭教化後,貝扎人參與伊斯蘭自蘇丹向南的擴張進程。十八世紀時,哈登多亞貝扎部族主導蘇丹東部。[5]
1880年代至1890年代的馬赫迪戰爭中,貝扎人出現分歧,哈登多亞部族支持馬赫迪,反抗英國;而比夏林部族和阿馬拉部族則選擇站在英國一方。[5] 貝尼-阿默爾人則在對抗馬赫迪的戰鬥中,服務於衣索比亞的Ras Alula。
民族分布、人口與語言
民族分布
貝扎人生活於尼羅河東部、阿特巴拉河與紅海之間的廣大地區。主要分布在蘇丹東北部地區,部份分布在厄利垂亞,埃及東南部,以及撒哈拉沙漠等地區,包含面臨紅海的蘇丹港附近、蘇丹加達里夫州、蘇丹卡薩拉州、厄利垂亞北紅海區、厄利垂亞加什-巴爾卡區、厄利垂亞安塞巴區。
人口
目前貝扎人主要分佈在蘇丹、厄利垂亞、埃及三個國家,其中蘇丹貝扎人最多約有2,133,665人;厄利垂亞次之,約有206,650人;埃及最少,只有約200,000人。[2]
語言
大多數貝扎人以貝札語為母語,屬於亞非語系庫希特語族貝扎語支(有時又稱作北庫希特語支)。由於受阿拉伯人影響,大多數貝扎人兼通阿拉伯語。 然而有些部族(如貝尼-阿默爾人)則講提格雷語,而大多數哈倫加部族則講一種混合了貝札語和阿拉伯語的混合語。[6]
儘管現在阿拉伯語十分強勢,但現存的貝扎語言使用者並不認為他們的語言正處於瀕危狀態。[6]在貝扎社會中,人們依然會使用貝扎語進行溝通,並且是唯一能在貝扎社會中通用無阻的語言。貝扎語擁有一個社會在背後進行支撐及使用,以維持貝扎語的生存。[6]
部族分支
貝扎人主要分為七個部族:比夏林、赫達瑞布、哈登多亞(或稱哈登多瓦)、阿馬拉、貝尼-阿默爾、哈倫加與哈姆蘭,其中在東部混合了部分貝都因人的血統。
而在G·P·穆爾多克(G.P.Murdock)的《非洲之人種與文化史》一書中則把貝扎人分為七個部落,其中包括有一個中部庫希特部落比倫,一種閃族人提格雷,原因是他們都已經採用了鄰近貝扎的畜牧習慣:[2]
- 阿巴布達(Ababda)與奇雷賈布(Qireijab)沿岸漁人:已與阿拉伯混合,大部份都已拋棄原來的庫希特語言。
- 阿馬拉(Amarar/Amarer)
- 阿默爾(Amer/Beni Amer):一部份採用了鄰近提格雷人的閃族語言,或講兩種語言。
- 比夏林(Bisharin/Besarirn/Bisariab):包括阿特拜(Atbai)、阿特巴拉(Atbara)及其他小部落。
- 比倫[需要解释]:或稱波哥(Bogo)、貝倫(Belen)、貝倫尼(Bileni),約半數為基督徒,他們講一種中庫希特語言。
- 哈登多亞(Hadendoa/Hadendowa/Hendawa)與哈倫加(Halenga)
- 提格雷(Tigre):又稱提格萊(Tigrai),包括有哈巴布(Habab)、馬里亞(Maria、Marea),穆沙(Meusa、Mausa)及其他支部落。
社會、家庭與婚姻
社會
通常貝扎人會由一個族長委員會管理一股遊牧人的事務。除此,每支部落或整個部落會有一名酋長,他的權力有限,通常是因為年紀大而被推選,或從一個特權血族選出。酋長沒有正式的年齡分等,但男孩需割包皮,女孩需切陰蒂。[2]
北方部落有相對平等的社會制度,他們沒有奴隸,也不承認貴族階級。[2]但阿默爾、波哥及提格雷則擁有世襲的奴隸,奴隸的來源主要是戰爭俘虜與來自外國的買賣;其他人民則被分成少數的貴族和多數的農奴階級,可能相互通婚。每個農奴對主人有很多義務,例如在提格雷,奴隸每年須呈獻糧穀和啤酒,每周若干牛奶,交納所有屠殺獸類的一部分肉,並當地主家裡有人逝世時必須繳一頭牛作喪禮。他也會從主人那裡接受若干禮物和服務,但這並不構成全部互惠。當一名農奴婦女結婚時,她便須聽從丈夫的主人管轄。農奴不能買賣,但他們也不能獲得自由。如果受虐待,他們也只能向主人血族組成的委員會申訴,另換一家主人。[2]
家庭
沒有大家庭形式,但所有部落都有一種環節式(Segmentary)的社會組織,以父系為主,但有亂婚血族,斯瓦希利及血族[需要解释亂婚或亂婚制,即人類婚姻制度出現之始、群婚製發端前的一種類婚姻制度,男女屬於無束縛的動物性的自由性交狀態。這種制度介於無秩序與有序間。 斯瓦希利,非洲東部的跨界民族。]。哈登多瓦的表親稱謂採愛斯基摩式,提格雷則採細分式。[2] 各地住居制都採父系,但真正的貝扎人則規定初期一至三年為母系居住制,通常還有新娘服務[需要解释]。[2]
貝扎人雖然是父系社會,但女性有特別的地位和威信。如個人或家庭之間發生鬥毆,只要有成年婦女走上前去席地而坐,並摘下頭巾,歐鬥的雙方就會自動放下武器終止鬥毆。[7]
婚姻
所有部落都採伊斯蘭教習俗,與叔父或伯父的女兒結婚。且都需要大量牲畜作聘禮。部落允許一夫多妻,但實際上僅有富人可做到,且習俗規定姐妹不得嫁於一夫。習俗上准許孀婦嫁給兄弟。[2]
整個婚姻有訂婚與結婚兩個階段。訂婚主要是定付彩禮,彩禮的種類與數量由女方母親確定,待男方付足彩禮後,便可舉行婚禮。婚禮前,男方還需向女方及其親人贈送各種禮物。婚禮歷時一周,在新娘家舉行。婚後新郎住在新娘家,新娘要由其母親繼續在娘家教養一至兩年,然後才由新郎接回去住。貝扎人的洞房大都是用木樁和繩子搭成的帳篷,裡面用鴕鳥毛、蛋、貝殼等裝飾。新婚夫婦的床用棗椰柄搭成,通常用羊皮袋塞草做枕頭,丈夫的枕頭放在東邊,妻子的枕頭放在西邊。如果枕頭的位置有變動,表明夫妻之間的感情不合。如果雙方不能共同生活時,妻子就拆掉帳篷,帶回娘家,此後,除非自願,否則她是不輕易回到丈夫身邊的。[8]
社會風氣
貝扎人天性勇武,不畏強權。據說每個貝扎男人都佩有鋒利的寶劍,夜晚枕劍而臥,只要聽到一聲呼喊,他們就會一躍而起,執劍在手。傳說貝扎人始祖為一名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勇士,因此十分強悍勇武。[9]
在貝扎人心中,劍是十分重要的,毎個貝扎男人都會隨身攜帶一把劍,甚至劍代表了一個貝扎男人的身份地位高低。如果有人沒有攜帶著劍,他會遭受到其他人的嘲笑。[10]
即使是現在,在蘇丹港的德木阿拉伯市集(Deim Arab Market),一個貝扎人經常光顧的市場,人們幾乎見不到有人身上是沒有劍的。[10]
產業與生活
產業
貝扎人在農業和牧業方面幾乎同等重要。[需要解释]從有歷史以來,貝扎人一直都過著畜牧經濟生活,甚至到今天。除紅海沿岸幾個孤立部落外,貝扎人打獵和採集活動極少,對捕魚有禁忌,而農業則只限於在適當地方種一些玉米。[2]他們的生活幾乎完全依賴獸奶、黃油和肉類,他們畜養著大群綿羊和山羊,以及南部的貝扎人會畜養牛群;北部會畜養駱駝。他們從一世紀起才開始養駱駝。各地貝扎人會畜養馬、驢、狗、貓和雞。男人從事畜牧和擠奶,婦女耕種極其有限的一些農地,而且婦女不能擠奶。
生活
貝扎人趕著他們的牧畜,以小股部落形式遊牧谷地,有時候終年遊牧,有時候僅在半定居期間。他們住在用柱子支成的長方形帳蓬裡,上面覆蓋著草或棕櫚葉蓆,每個帳蓬住一個核心家庭。[2]
波哥、提格雷和若干阿默爾人通常住在半圓形窩棚裡,蓋草或蓆頂,或住在草屋裡。[2]
信仰
大多數貝扎人信仰伊斯蘭教,公元七世紀左右也曾經接受基督教。1150年至1300年間,貝渣人就皈依伊斯蘭教遜尼派,直至今日。[2]
雖然貝扎人信仰伊斯蘭教,但非嚴格的伊斯蘭,而是民間伊斯蘭(folk Islam)的信仰。[1]
藝術與文學
藝術
右圖則為現代一面利用獸皮製成的貝扎盾,目前收藏在華特斯美術館[11],主要材料為犀牛皮或是河馬皮。貝扎人強悍勇武,常用貝扎盾作防具抵禦敵人進攻。
音樂
貝扎人喜歡唱歌,演奏樂器,尤其是拉巴卜(薩敦二弦琴)。拉巴卜,類似於吉他,也是許多阿拉伯民族會使用的樂器。因為貝扎人是著名的駝牧民,所以最流行的歌曲主題就是駱駝,同時也有許多歌曲形容女子的美麗,或表達嚮往一個特殊的地方,如村莊、一座山,不錯的牧場。[12]
劍舞
貝扎人天性勇武,男人通常擁有自己的劍,可以用來作為武器或在慶典中表演特殊的禮儀舞蹈。例如是婚禮,割禮儀式。[10][12]當貝扎人跳劍舞時,其身姿通常是優美的,劍要靈活地與身體相互配合。[10]
現況
貝扎大會
貝扎大會成立於1952年。目的在於向喀土木政府追求區域自治權力,以應對長期以來權力遭當地政府忽視的問題。然而卻一直未能取得實際成效,於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加入蘇丹全國民主聯盟,企圖以武裝反抗方式達到目的,並有效地控制了部份蘇丹東部中心,大約為 Garoura與Hamshkoraib一帶。
貝扎大會於1999至2003年年間曾數次破壞通往蘇丹港的石油管道。
2003年,他們拒絕了蘇丹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軍之間的和平協定,並在2004年1月與蘇丹解放運動結盟。
2006年10月與蘇丹政府簽署和平協定。
然而,在2010年4月大選中貝扎大會並未於喀土穆國民議會贏得任何一個席位。他們憤怒地指責選舉舞弊,蘇丹政府並未履行和平協定。於是在2011年10月舉他們決定退出和平協定,並與苏丹革命阵线結盟。
著名人士
- Osman Digna:著名軍官,曾參戰於馬赫迪戰爭中。
外部連結
- Beja People
- The Beja Congres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ighting erupts in Eastern Sud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National Movement for Eastern Sudan - NMES
- Meet the Bej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Orville Boyd Jenkins, Profile of the Beja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6, 200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George Peter Murdock. 非洲之人種與文化史. 台北市: 正中書局. 民國57年10月: P.400–403. ISBN 9786660912143 (中文).
- ^ Stanley Mayer Burstein, Ancient African Civilizations: Kush and Axum, p. 167 (2008)
- ^ Elzein, Intisar Soghayroun. Islamic Archaeology in the Sudan. Archaeopress. 2004: 13 [13 March 2015]. ISBN 18417163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 ^ 5.0 5.1 Orville Boyd Jenkins, Profile of the Beja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6, 2009).
- ^ 6.0 6.1 6.2 Martine Vanhove, The Beja Language Today in Sudan: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Lingu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6.
- ^ 苏丹共和国-广州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gzfao.gov.cn.[失效連結]
- ^ 提示信息. zsbeike.com.
- ^ 楊發興. 一千个问题(下)(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卷)(中学卷). 延邊市: 延边人民出版社date=2008. ISBN 9787806488454 (中文).
- ^ 10.0 10.1 10.2 10.3 Sudan Vision Daily - Details. sudanvisiondaily.com. [2015-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Beja Shield. The Walters Art Museum. [2021-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3) (英语).
- ^ 12.0 12.1 http://www.encyclopedia.com/topic/Beja.asp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