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下溪洲 (台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學甲下溪洲

下溪洲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為學甲十三庄後社庄中的一個聚落角頭,在慈濟宮選舉區中屬後角區,古稱溪洲仔是倒風內海南邊一個沙洲,此地為與北邊的頂溪洲作區分,便就叫下溪洲,本是學甲區彭城里境內,後因縣市合併行政區調整,又與一秀及煥昌兩里合併為秀昌里。[1]

位置[编辑]

位於學甲西北隅,在三連路西南方,中山路兩側向東北方,而在生活圈上則屬學甲街後社的一部分。[2]

聚落歷史[编辑]

初起時下溪洲為泉州劉郭兩姓先人所開墾,當初開墾時因在溪邊結庄社,因此便稱聚落為「溪洲仔」,惟為與其北邊的溪洲仔寮有所區分,又因庄頭位於溪洲仔寮南邊故而便又改為「下溪洲」或者「下溪洲仔」,居民主要為泉州的劉、郭兩姓。[3] [4][2]

早先時中國福建泉州同安縣鼎尾鄉18都劉葵為開臺祖,此人傳係鄭成功孫婿,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渡海入臺,先居於西港區劉厝,後遷北門區三寮灣再移墾此地(下溪洲),且日後劉氏又為此地之大姓,因彭城為劉姓的堂號,故而日後在行政命名上便稱之為彭城里。[5] 民國67年(19787年)3月進行行政取編組,彭城里因人口外移戶數不足遂併入了一秀里。民國95年(2006年)2月1日,再因行政區域調整之故,又將一秀里與煥昌里併為秀昌里。此外,下溪洲另一大姓郭姓,則多分移至北方的倒風內海新埔地居住,大多為頂溪洲與紅茄萣等兩地。[2][1][6][7]

交通[编辑]

171與174兩縣道分別從西北至東南,並以平行經過下溪洲南北兩側,而東邊稍遠也有臺19線經過。[6][8]

174線學甲地區:7K+600M從「過港仔」往東即進入學甲地區西郊的下溪洲仔(彭城)、後社,經學甲市區至東外環(中華路),再接東郊的頂山寮、山寮及支線瓦寮後,始於13.5K處離境,並以此和下營區交界。[6] 

宗教[编辑]

下溪洲主要的角頭廟為慈太宮,主祀為中壇元帥,該廟每年農曆九月九日(中壇元帥聖誕)皆舉行煮油除穢儀式,較為與眾不同的是虎爺用香灰抹面,而儀式的現場會有一口巨大的油鍋,且滾燙的油在鍋中沸騰,並且有多位法師或是道士誦經持咒。[9]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學甲區 - 13). 
  2. ^ 2.0 2.1 2.2 戴, 文鋒 (主編)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3. ^ 黃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臺南 : 臺南縣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4. ^ 周 , 宗楊 . 海風牽引臺17 從北馬仔到灣裡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105–110. ISBN 978-986-04-3025-7. 
  5. ^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6. ^ 6.0 6.1 6.2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7. ^ 賴, 志彰. 臺南縣聚落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 第一期. 臺南: 臺南縣政府. 2009: 107–114. 
  8. ^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9. ^ 黃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