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山寮 (47角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寮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昔為倒風內海南畔沙丘之地,大範圍的山寮是指舊時學甲十三庄的庄頭之一,其涵蓋範圍有:山寮與瓦寮等兩個庄頭聚落 ; 小範圍則是山寮庄中的一個角頭聚落,也是舊時學甲十三庄47角頭中的一個角頭,屬學甲慈濟宮八選區中的東南郊區,[1]  行政區曾經為學甲鎮達明里,2006年臺南縣市合併後進行行政區域調整,與鄰近的新生里合併後成為新達里[2]

地理位置  [编辑]

位在學甲市區的東郊,大致在中山路(即臺南市174線)以南,東邊至南53線道路,[3]西邊範圍約在嘉南大圳學甲分圳至中華路之間,西側與南側大多為魚塭,以及小部分養殖場與農田。[4][5]庄頭東邊有一座南無阿彌陀佛碑,是法源禪寺舉辦朝山法會的起始點之一。[6]

聚落脈絡  [编辑]

早期山寮附近為倒風內海南畔沙丘之地,所以形成一崙崙如山丘的高地,因當時較高者有7座,便稱此地其為「七星山」,七星山係分布於山寮四周的小山丘,惟如今僅剩稍高起的土丘樣貌,原來東邊與北邊兩處土丘已被剷平,至於西丘目前有鎮山元帥祠,南丘的高地共有4座,但都是屬於私人墓園。於清中時有謝、王、劉、葉等姓先後進入此地開墾,初期並以養豬與進行農耕為業。[3]

在開墾一段時日後也漸漸地形成了一個庄頭,因所在七星山於的範圍鐘內,其後居民便稱此一庄頭為七星山寮,為方便又簡稱之為「山寮」。然而時為各家自行開墾,並分頭成各自聚集一小區域,如此也形成各姓分據不同地區,庄頭北邊為劉姓、庄南邊的則為王姓,而公厝後是謝姓,初期也因此形成3個小角頭,因而這裡也俗稱山寮3庄。[3]

交通  [编辑]

山寮主要道路為臺南市174線與南53線道路,而由中華路向南則可銜接臺19線公路。

174線經過二重港的竹圍仔之後,即進入了學甲區市區境內,由西往東可分成3大地區,整個區域大抵由174線5公里處綿延至13.5公里處,總長度約為8.5公里。然後在過了東外環的中華路後即離開學甲市區,之後沿著山寮庄北經過,此時已逐漸遠離海岸線。[6]

南53線(德安寮~美和)線,此道路自北由宅港里德安寮東側起,向南至豐和里的頂草坔,整條路全長為 2.773 公里。[7][8]

臺19線公路約115KM處路東,沿線有新寮、山寮與頂山寮等三個舊時聚落,路形呈三角地勢,大致上在華宗路以東,與山寮的中華路以西一帶的範圍,頂草坔在日治時期合山寮為宅仔港四保,而中草坔與下草坔為宅仔港五保 。[9]

宗教  [编辑]

山寮聚落的主要角頭廟是東明宮,初始祭祀於清嘉慶年間,一開始是由謝、劉、王等三庄輪流奉祀,直到1976年才與當地活動中心合併建廟,該廟主祀為李府千歲[10][11]

產業   [编辑]

因隨著倒風內海的淤積土地日漸浮覆地力惡劣,山寮居民不得已需依地維生,因而曾以稻米番藷為主要經濟產業 。[12]嗣後又因土地都較瘦(地力貧瘠)且鹽分較高,故之後大都已開闢為魚塭,養殖吳郭魚虱目魚等,初期計有幾百甲的魚塭地,最繁華時曾庄內有8間店舖,其中有碾米廠、豬肉舖、農藥店等商店,甚至還有牙醫診所。然其後魚塭的經營因飼料成本高,目前經營上較為衰退。[13]

日治時期鹽水港的製糖株式會社因運送糖業原料的需要,曾鋪設糖廠鐵路其路線由學甲,經山寮瓦寮大屯大埤下營、十六甲、鐵線橋大內旗八老爺、果毅後旗、廠前到新營糖廠,此段路線客貨運開辦於日昭和17年(1942年),至1979年結束營運,目前留有五分車鐵道與山寮站候車站。[14]另外,庄北有一處蜀葵花田,乃因劉姓庄民非常愛花,所以將自有的4分餘地均種滿蜀葵花,提供民眾欣賞,並且已連續種植數年,目前還形成一個地方的熱門活動「學甲小麥產業文化節」。[12][6]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 ISBN 957-00-2651-0. 
  2. ^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3. ^ 3.0 3.1 3.2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4. ^ 頂山寮 to 山寮. 頂山寮 to 山寮. [2024-04-03] (中文(臺灣)). 
  5.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4-03]. 
  6. ^ 6.0 6.1 6.2 黃, 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7. ^ 臺南市政府. 臺南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臺南市政府. 2022-05-25 [2024-04-03]. 
  8. ^ 學甲南53線拓寬 進度60% | 中華日報|中華新聞雲. 中華新聞雲 / China Daily News. 2021-01-22 [2024-04-03] (中文(臺灣)). 
  9. ^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10. ^ 黃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東明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4-04-03] (中文(臺灣)). 
  12. ^ 12.0 12.1 戴, 文鋒 (主編)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13. ^ 姜 , 天陸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14. ^ 周 、許, 俊霖、永河. 南瀛鐵道誌. 臺南: 臺南縣政府. 2007: 205. ISBN 978986009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