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張我軍
外观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張我軍中的2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homepage11.seed.net.tw/web@1/singhong/JangWoJiun.htm 加入
{{dead link}}
标记 - 向 http://homepage11.seed.net.tw/web@1/singhong/JangWoJiun.htm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27202830/http://homepage11.seed.net.tw/web@1/singhong/JangWoJiun.htm
- 向 http://www.tailian.org.cn/n1080/n1110/n1489/1231535.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170300/http://tailian.org.cn/n1080/n1110/n1489/1231535.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日 (五) 17:55 (UTC)
延伸閱讀
[编辑]- 自條目內文移動,提供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研究。默然(留言) 2018年6月28日 (四) 03:52 (UTC)
碩博士論文
[编辑]資料列表
論文集論文
[编辑]資料列表
使用「台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查詢,到2014年9月19日為止,以作家及其作品、生平事跡為研究對象的文章有:
- 黃怡菁,〈臺灣新文學的世界性格與社會性格—以張我軍1924~1926發表於《臺灣民報》上的文章為主要探討對象〉,《第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 黃美娥,〈醒來吧!我們的文壇—再議1941年至1942年臺灣新舊文學論戰〉,《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
- 趙天儀,〈台灣新詩的出發-試論張我軍與王白淵的詩及其風格〉,《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
-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
- 葉寄民(葉笛),〈張我軍及其詩集《亂都之戀》-日治時代文學道上的清道夫〉,《台灣文學巡禮》。
- 黃怡菁,〈臺灣新文學的世界性格與社會性格—以張我軍1924~1926發表於《臺灣民報》上的文章為主要探討對象〉,《第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
- 林瑞明,〈張我軍的文學理論與小說創作〉,《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
- 莫渝,〈人生苦短,詩藝長存—張我軍的詩藝〉,《新詩隨筆》。
- 莫渝,〈張我軍的詩與愛〉,《新詩隨筆》。
- 莫渝,〈張我軍:弱者的悲鳴〉,《新詩隨筆》。
期刊論文
[编辑]資料列表
使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至2014年9月19日為止,以張我軍及其作品、學術成就為談論焦點的文章有:
- 張詩勤,〈臺灣新詩初現的兩條源流--由張我軍以前(1901~1924)的相關論述及創作觀之〉,2013年11月《臺灣詩學學刊》。
- 邱玲婉,〈論張我軍轉載兒童文學--〈魚的悲哀〉和〈狹的籠〉中的啟蒙思想 〉,2012年1月《台灣文學評論》。
- 羅詩雲,〈日治時期普羅文學的跨界互文:論葉山嘉樹〈淫賣婦〉與琅石生〈闇〉及其文本中譯〉,2011年9月《廣譯》。
- 張尉聖,〈從張我軍的〈亂都之戀〉分析日治時期的語言現象 〉,2010年12月《國文天地》。
- 王文仁,〈新舊變革與文學典律--張我軍與胡適的文學革命行動 〉,2010年11月《東吳中文學報》。
- 邱各容,〈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 : 張我軍 〉,2010年3月《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 劉恆興,〈兩端之間--論1920年代張我軍新舊文學意識與文化民族認同 〉,2009年6月《漢學研究》。
- 楊傑銘,〈民族的幽靈.現代化的追尋--論張我軍《臺灣民報》的魯迅思潮引介 〉,2009年6月《台灣學研究》。
- 羊子喬,〈臺灣新舊文學論戰的旗手--張我軍 〉,2009年3月《北縣文化》。
- 張光正,〈有感於《文訊》為張我軍正名 〉,2008年11月《文訊》。
- 夏烈,〈吳濁流、張我軍及林海音 〉,2005年4月《新竹文獻》。
- 楊菁,〈張我軍在中國 〉,2003年9月《台北文獻》。
- 陳沛淇,〈在「京華」中的「T島」青年--談張我軍「亂都之戀」中的形式問題 〉,2003年7月《文學前瞻》。
- 張光正口述、陳宛萱紀錄整理,〈亂世浮生--張我軍家庭的兩岸之旅 〉,2002年10月《聯合文學》。
- 秦賢次,〈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 〉,2000年11月《台北畫刊》。
- 莫渝,〈張我軍的詩與愛 〉,1999年6月《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 彭小妍,〈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 〉,1996年3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 胡俊媛,〈臺灣新文學的急先鋒--張我軍〉,1993年3月《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
- 張光正,〈父親遺作尋訪記略「張我軍遺作集」 〉,1992年10月《文訊》。
- 張光正,〈張我軍著譯書目和篇名 〉,1992年10月《文訊》。
- 游喚,〈張我軍文學中的典故 〉,1992年8月《明道文藝》。
- 秦賢次,〈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 〉,1989年12月《傳記文學》。
-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68)--載濤、張勳、李立三、夏威、萬耀煌、許季珂、道安、段茂瀾、尹述賢、張金廷、張我軍、洪炎秋〉,1980年5月《傳記文學》。
- 洪炎秋,〈懷才不遇的張我軍兄 〉,1976年4月《傳記文學》。
- 林瑞明,〈撐起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大旗--張我軍和他的文集 〉,1976年2月《大學雜誌》。
- 曾文明,〈因「張我軍文集」的出版而想起 〉,1976年1月《書評書目》。
書籍
[编辑]資料列表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4年9月19日為止,已知的有:
影視作品
[编辑]資料列表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4年9月19日為止,已知的有:
-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著,「大師的印記 12 孤寂的獨行者-張清榮(張我軍)」,臺北市 :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5年。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張我軍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hanyu.iciba.com/wiki/603348.shtml 中加入存档链接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6053221/http://hanyu.iciba.com/wiki/603348.shtml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10日 (二) 07:04 (UTC)
此页张光正的链接有误,建议另开词条
[编辑]张光正参加八路军后改名为何标,2019年仍健在,在网络上搜索“台胞何标”就有不少回忆资料,还有何标、张光直和林海音的合影,应该另开一个百科词条。--185.199.224.133(留言) 2022年9月30日 (五) 13:0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