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YNABS/瑪利亞·馮·韋德邁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利亞·馮·韋德邁耶(1924年4月23日-1977年11月16日)是一位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德國移居到美國。她在計算機科學的領域因開發仿真能力而聞名。同時,她也因為曾是德國新教神學家迪特里希.潘霍華(朋霍費爾)的未婚妻而廣為人知。

成長背景[编辑]

瑪利亞·馮·韋德邁耶(Maria von Wedemeyer)於1924 年出生於勃蘭登堡州諾伊馬克(Neumark) 地區的帕茨希(Pätzig),父親漢斯·馮·韋德邁耶(Hans von Wedemeyer)是一位地主/紳士農民,母親露絲(娘家姓克萊斯特)。瑪麗亞在七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1] 親戚來自俾斯麥家族和其他普魯士貴族家庭。她在父母位於帕茨希的莊園長大。[2]

與潘霍華的關係[编辑]

瑪利亞第一次見到潘霍華是在她外祖母露絲·馮·克萊斯特-雷佐夫(Ruth von Kleist-Retzow)家裡,當時她大約11-12 歲。[3] 潘霍華當時正在為瑪利亞的哥哥和表兄弟舉辦堅信禮課程。露絲問瑪利亞是否可以加入,潘霍華與瑪利亞談話後,以她「不成熟」為由拒絕讓她加入。

七年後,1942年6月,當潘霍華在露絲‧馮‧克萊斯特-雷佐夫的鄉間別墅克萊因‧克羅辛(Klein Krössin)進行寫作靜修時,潘霍華和瑪利亞再次被介紹。儘管他們的年齡相差 18 歲(瑪利亞18 歲,潘霍華 36 歲),但他們卻建立了融洽的關係。潘霍華於1942年11月13日在書信中向瑪利亞提出求婚的想法,在瑪利亞同意後,於11月24日上門提親。[4] 潘霍華和瑪利亞於 1943 年 1 月訂婚。[5] 在瑪利亞母親的要求下,兩人在正式成婚前有一年的等待期。[6]

但他們訂婚後不到三個月,潘霍華就因涉及抵抗納粹政府的活動而被捕。在他被關在泰格爾監獄期間,他和瑪利亞持續通信,她被允許探望他。後來,潘霍華被轉移到蓋世太保高度戒備的監獄,並被禁止與家人進一步接觸。最終潘霍華在1945年4月9日被處以絞刑,而瑪利亞要直到6月才知道潘霍華已死。[7] 他的父母將潘霍華與瑪利亞的信件退還給瑪利亞,因此,她擁有了他們之間大部份完整的信件。

事業和婚姻[编辑]

戰後,瑪利亞開始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數學(1945-1947)。[8] 然後在法蘭克福大學(1947-1948)繼續學習。 1948 年至 1950 年間,她獲得獎學金前往費城附近的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繼續學習,並於 1950 年獲得碩士學位。 1949年,她回到德國與神學家朱利葉斯·施尼溫德的兒子保羅-沃納·施尼溫德(Paul-Werner Schniewind,生於1923年)結婚,他們決定移民到美國。他們育有兩個孩子,於 1958 年離婚。 與 Schniewind 離婚後,她與美國半導體製造商 Barton L Weller結婚,但他們於 1965 年離婚。 離婚後,瑪利亞重返電腦行業,加入了總部位於波士頓附近的霍尼韋爾資訊系統公司,並從技術員工晉升到一系列管理職位。 1974年,瑪利亞在電腦協會(ACM)上發表了關於反編譯器開發的演講。[9]

捐贈潘霍華信件[编辑]

1966 年,瑪利亞將她所擁有的潘霍華信件和手稿捐贈給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10] 她在協和神學院期刊上發表了 1967 年信件的節選,題為《獄中的其他信件》。[11] [12] 這篇文章的發表引起了媒體的廣泛報導,成為《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新聞周刊》等出版物的頭版。

逝世[编辑]

瑪利亞於 1977 年因癌症在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去世,留下了兩個兒子和一個繼女。[13] 她的骨灰安葬在德國格恩斯巴赫的馮韋德邁耶家族墓地,2009 年9 月,安德烈亞斯赫爾姆林(Andreas Helmling)為她製作的紀念牌被放置在墓地教堂內。[14] 在她去世十五年後,她的姐姐露絲·愛麗絲·馮·俾斯麥(克勞斯·馮·俾斯麥的妻子)出版了瑪利亞與潘霍華的完整通信,書名為Brautbriefe Zelle 92 - Dietrich Bonhoeffer / Maria von Wedemeyer 1943-1945。此書隨後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中文等多種語言。

參考資料[编辑]

  1.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2. ^ (in German) Maria Frisé: Meine schlesische Familie und ich. Erinnerungen. Aufbau-Verlag, Berlin 2004, ISBN 978-3-351-02577-9, p. 134.
  3. ^ von Wedemeyer-Weller, Maria (1967). "The other letters from prison" (pdf). Union Seminary Quarterly Review. 23: 23–29. doi:10.7916/d8-dcx2-0g87. Retrieved 2022-11-15.
  4. ^ 露絲.愛麗絲.封.俾斯麥編著。莊郁馨譯。《潘霍華獄中情書》,383-388頁。
  5. ^ (in German) Ruth-Alice von Bismarck, Urich Kabitz (ed.): Brautbriefe Zelle 92 – Dietrich Bonhoeffer / Maria von Wedemeyer 1943–1945. C.H. Beck, München 1992, ISBN 978-3-406-36795-3; letter from Bonhoeffer to von Wedemeyer, 13 January 1943 and letter from von Wedemeyer to Bonhoeffer
  6. ^ 露絲.愛麗絲.封.俾斯麥編著。莊郁馨譯。《潘霍華獄中情書》,391-392頁。
  7. ^ 露絲.愛麗絲.封.俾斯麥編著。莊郁馨譯。《潘霍華獄中情書》,318頁。
  8.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9. ^ Weller, Maria F. (January 1, 1974). "A pragmatic look at decompilers". Proceedings of the 1974 annual conference on XX - ACM '74. Vol. 2. ACM.
  10. ^ "Dietrich Bonhoeffer papers (Catalogue entry)". Houghton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Conditions Governing Access: Papers were formerly restricted. Opened in 2002.
  11. ^ Vorkink, Peter, ed. (1968). Bonhoeffer in a World Come of Age. Philadelphia: Fortress. pp. 103–113.
  12. ^ Bonhoeffer, Dietrich (1971). "Appendix".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fourth ed.). The Macmillan Company. pp. 411–419.
  13. ^ Devlin, John C. (November 17, 1977).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at 53".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019-11-03.
  14. ^ (in German) Gedenktafel für Maria von Wedemeyer-Weller. In: IBG-Rundbrief. Nr. 90, November 2009, p. 59–60.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