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维基人》/第十四期/我对文化大革命相关条目的看法
我对文化大革命相关条目的看法
我虽然未写过多少文化大革命(文革)相关条目,仍愿意谈谈如何撰写。
来源
首先要看看有什么来源可用于撰写。在我看来,从撰写维基百科的角度來看,可大致有以下分类法:
- 中国大陆发表的资料:官方出版的年谱、传记、通史、地方志、地方大事记、地方党史、组织史资料,中国大陆期刊、报纸发表的文章、报道,在中国大陆发表的学界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期刊论文、论文集、学术专著,以及重要人士的回忆录等。其特点是不能违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文革的观点。
- 中国大陆以外发表的资料:主要為学术资料(学术界的论文和专著),其中又可分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和西方学者发表的,还有《记忆》、《往事》、《昨天》、《文革博物馆通讯》四个刊物,发表过大量刷新学界认知的文章,但都未經同行評審,并不满足《可靠來源指引》的要求。民间资料部分則有各种回忆录,此外还有资料汇编,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光碟、《疯狂、扭曲与堕落的年代》等。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这一文革资料集,目前出到第三版,它是“目前学界对‘文革’相关的原始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汇编最系统、全面的资料集。”(中共中央党校博士陈建坡语)它适合维基百科编者引用吗?我从前也引用文库,但现在认为不适合引用,原因是:一、文革史學家余汝信批评文库第一版有“资料均未注明出处”、“文件来源大多辗转抄录”、“编纂者自拟标题”等问题,而目前主要搬上网络被维基百科引用的正是第一版;二、即使引用已注明出处的文库第二版、第三版,维基百科编者仍没有识别资料可信度的能力。考虑到引用中国大陆官方资料汇编(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和转引学者研究已可基本满足需求,因此倒也不必担心不使用文库会带来问题。
著名的中文文革论文集有文革三十周年会议论文集《红色革命和黑色造反》、文革四十周年会议论文集《文化大革命:历史真相和集体记忆》、文革五十周年会议论文集《文革五十年:毛泽东遗产和当代中国》,都是当时中文文革研究的顶峰,但里面的论文并不像经过了同行评审的样子,似乎亦不满足《可靠來源指引》的要求。我的看法是:……嘛,现在并无人引用,还是到时看情况再说吧。类似的论文集还有2019年出版的启之主编《中华学人文革论文集》四卷。
师东兵“文革纪实”系列早已“名声”在外,不能作为事实引用。叶永烈著《“四人帮”兴亡》是纪实文学,也不适合作为事实来源。至於各种回忆录,当然更只能作为观点来源使用。
最近引起我关注的是199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西文革大事年表》和《广西文革图片档案资料》,这些资料后来被宋永毅等人编入《中国文化大革命文库》,后又和其他资料编成《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广西文革的基本史料。但2014年岑國榮等写出的《广西文革大事记的问题必须澄清》认为,这些资料是站在“派性”立场胡编乱造的。我看过此文后认为确有一定的道理。我对于引用该资料或引用使用该资料的学界研究持保留态度。
我认为选择维基百科学术来源的原则,无非是引用尽量新、尽量权威、经过同行评审的来源。依此而言,香港中文大學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六卷、第八卷是最好的文革通史来源,2016年出版的楊繼繩著《天地翻覆》尽管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文革通史”(《北京之春》主編胡平语),但并未经过同行评审,我支持引用此书,但最好是引用2018年版(即第三版),遗憾的是,目前维基百科引用的甚至不是第一版,而是谷歌图书上的拼凑版本。
似乎未经过同行评审但我认为品质值得信赖的来源还有徐海亮著《东湖风云录》、《武汉“七二〇”事件实录》、郑重著《张春桥:1949及其后》、童小溪著《极端年代的公民政治》等。权威英文文革通史《毛泽东最后的革命》,虽被卜伟华和顾训中挑出二十多个问题,但还是能勉强作为事实来源(当然,不能引用那些出错的地方)。此外公认可信赖的来源,如席宣和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王绍光著《超凡领袖的挫败》、李逊著《革命造反年代》、金大陆著《非常与正常》等。
写法
其他百科全书通行写法不必多说,我想谈的是:
- 区分事实和观点。事实据说是“工作在某个主题上的学者或专家达成共识的一个陈述”(《可靠來源指引》語),但我们一般并不知道具体一个陈述他们达成共识了没有,只知道该陈述“尚未被质疑”。在我看来,如果某陈述来自于一个“推理”过程,那就适合作为观点。例如,继续革命论条目中,王年一称1967年1月毛泽东的一句话标志着继续革命论比较完全的形成,我就将其作为观点;朝农经验条目中,金春明等称,毛远新说要拿朝农经验这块石头打人“充分说明,所谓朝农经验不过是‘四人帮’打人的一块石头”,我也将其作为观点。在引用中共官方资料时,要注意剥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等人”、“林彪、江青及其代理人”这种套话。
- 追溯陈述的最早二手来源。例如,继续革命论条目写道:“1959年8月,毛泽东批示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等人是阶级斗争,(大概是首次)称党内分歧为阶级斗争。”引用的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这样引用就不对(自黑),最好引用《庐山会议实录》,因为该陈述出自《庐山会议实录》。引用原始来源(不是一手来源,除了引用观点外,毕竟撰写维基百科時不能做原创研究)有利于读者追索陈述的提出者。重庆大武斗条目引用星岛环球网就非常不妥当(自黑),最好引用《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大事记》(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 一个陈述(观点)一个来源。这和第二条是对应的,一个陈述或观点最初必然由一个来源提出,引用该来源就够了。或问:若提出陈述的来源不是可靠二手来源呢?答:那就引用使用该陈述的最早的可靠二手来源。或问:如果一个陈述已辨别不清由谁提出怎么办?答:那就引用使用该陈述的最可靠的来源。总之,像列宁条目这样一个陈述五个来源,看似很炫酷,实则不利于较真的读者。不过,我有时也做不到一个陈述一个来源,因为有时陈述必须被来源提供的陈述拼凑起来,幸好大多数时候不会如此。
- 关于如何撰写“背景”一节。上面第二、三条只是我的个人喜好,倒也不必强求。值得讨论的是,在具体写法上,该如何撰写条目的“背景”?例如,文化大革命应该追索到其前十年,还是其前十七年?甚至是其前四十五年?目前,文化大革命条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着笔,条目的“历史背景”一节总结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中国国家建设的蓝本……毛泽东遂以反右、阶级斗争扩大化、防修反修重新捍卫斯大林模式。”然后开始着重叙述1956年后的中共历史。如何看待这一写法呢?读者阅读“背景”,是想知道什么呢?是想知道这一事件的“原因”,背景不应仅是前史。由此而言,文革相关条目的背景应该叙述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状况,特别地,文化大革命条目本身应该包括对毛泽东本人为何发动文革的分析。杨继绳说:“文革产生的原因要在文革前的十七年的制度中、当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道路中寻找。”体现了学界的认识高度,但维基百科条目尚未达到这一高度,尤其是制度方面,尚为空白。
我认为,中文维基百科应该帮助全世界读中文的人认识文革、了解文革。目前,还做得很不够。文革相关条目大概能有几百条的样子,而写好这几百条条目,是我辈的责任。
以上浅见,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