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督戰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督戰隊為軍隊中的监督單位,在战场上监督军官和新兵,以防止消极避战和逃逸。若出现逃兵现象,历史上督战队有对逃亡的军官、士兵,不经军事法庭审判,就地处置(枪决)的事件发生;较需要遵循军法行事的宪兵手段更极端。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会引起基层官兵的反感,所以除大量征用新兵的时期,作用有限并逐渐被淘汰。

概要

[编辑]

大多国家在战时都有军队臨時受托督战任务;但是通常不会有部队專以督战作为其主要任务,盖因这样做缺乏效率和机动性且易导致众怒。

督战队多出现于军队及其所在国家处于军事、政治上的不利地位,军队战斗意志不足甚至处于哗变边缘,而政界及军方高层以督战队这种强制手段维持战场的运作;在战局有利的进攻中,督战队无必要且常会打乱战斗部署。督战队的作用也仅限于人数较少的军官、无作战经验的新兵、临时征召的限制装备的囚犯;而督战队本身因人数、战场经验、武器装备,均不及有军令组织、实际战场作战经验、优先获得先进装备的正规军,无法应对成建制的正规作战部队的,所以在一战后被逐渐淘汰。

簡史

[编辑]

俄国/蘇聯

[编辑]

在一战中的俄德、俄奥匈战场,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設立有督戰隊,但随着战场失利及国内经济的崩溃,这种简单的手段无法阻止大量的底层士兵厌战并倒戈,终致十月革命爆发。

布爾什維克黨人在十月革命時期也循旧制有設立督戰隊,在後來的俄國內戰中也有出現。但蘇聯方面意识到督戰隊方式过于简单且效果有限,除了循沙俄旧制在十月革命與俄國內戰时期于軍中設立督戰隊外,逐渐將沙皇时期督戰隊替换为內務人民委員會,充當蘇共中央的眼線,在平时即开始关注基层官兵情绪,与白军不同并最终战胜白军。後來蘇聯軍中的督戰隊則轉型為雙長制底下的軍中政治委員,以符合「黨指揮槍」的治軍綱領。

德国 

[编辑]

二战末期纳粹德国武装党卫队督导官也曾强迫准备投降的士兵和平民继续战斗。

中国

[编辑]
中东路事件苏联红军所缴获的東北軍督戰隊战旗

東北軍曾设置督战队。

谣言

[编辑]

法軍並無督戰隊的編制,也無動用督戰隊槍殺逃兵的紀錄。而關於法軍利用大砲轟擊士兵的謠言,實際的原型為1917年9月駐守在法國拉庫爾蒂訥的俄羅斯遠征軍第一旅對叛亂士兵的轟擊。[1] 關於這一系列的謠言,最初因电影《兵临城下》中对苏联士兵的描寫不符合蘇聯支持者的認知,[2] 中国网络社群的苏联粉丝因该片导演为法国人,决定开始对法国军队进行抹黑和造谣。其中包含將1917年法军哗变的成因捏造成反抗督戰隊,而不是史實中的進攻貴婦小徑傷亡過大。在處決數字上,也經常給予誇大,但史實中只有至多55人被處決。[3]

註腳

[编辑]
  1. ^ Gilbert & Bernard 1959,第29–31頁.
  2. ^ Ветераны Сталинграда требуют запретить фильм "Враг у ворот". 2001-05-08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5). 
  3. ^ Pedroncini 1983.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