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地黄 | |
---|---|
地黄的花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唇形目 Lamiales |
科: | 列当科 Orobanchaceae |
属: | 地黄属 Rehmannia |
种: | 地黄 R. glutinosa
|
二名法 | |
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ex Fisch. & C.A. Mey.
|
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又称作芐、芑,为列当科地黄属植物。
地黄在传统纺织业中用作黄色染料,故得名。地黄的块根则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又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
原植物
[编辑]株高15-30厘米,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
产地
[编辑]主要产地为中国北方,以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如温县、博爱县、武陟县等地最为著名,在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焦作市在古时为怀庆府,因此地区出产的地黄功效最佳而颇负盛名,称为“怀庆地黄”。
炮制方法
[编辑]鲜生地即为采集新鲜者,可榨汁用,称地黄汁。
干生地为采集完后晒干者。
熟地黄则是与良酒、砂仁拌炒,并经九次蒸、晒而得。炮制目的可使地黄的副作用(如:味苦、滋腻感、与服用后肠胃不适等情形)明显的降低。
中医学用途
[编辑]按炮制不同,性味、用途也不同。
鲜生地
[编辑]新鲜地黄称为鲜地黄或鲜生地。
- 性味
性寒,味甘苦。
-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因温病或热毒而吐衄、发斑,可以清火、解热、凉血而止血。
干生地
[编辑]经干燥后的地黄称为干地黄或干生地。
- 性味
性凉,味甘微苦。
- 功效
可以滋阴、凉血,治消渴、温病入血分。主治阴虚内热、虚烦不眠、月经过多等症。
《神农本草经》云:“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古方亦用在补肾药,在《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中皆以干生地入药,如【肾气丸】即采用干生地、桂枝,配黄酒服;而不如后世相近的复方【桂附地黄丸】(又称【金匮肾气丸】)是采用熟地黄、肉桂皮。
熟地黄
[编辑]经加工蒸制后的地黄称为熟地黄或熟地。
- 性味
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
- 功效
用于补血滋阴(尤其是肾阴)、益精填髓。主治肾虚阴亏、头晕目眩、腰酸、遗精、崩漏等症。
肝经调血用的知名复方——【四物汤】,寻常是以熟地黄入药;除非病者有血热、上火情形才改用干生地。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地黄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 《植物名实图考·地黄》,出自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外部链接
[编辑]- (繁体中文)中药图鉴--生地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繁体中文)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药材介绍--生地黄
- 地黄 Dihua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地黄 中药材图像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文)(英文)
- 地黄 Di Hua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药标本数据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繁体中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