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继陶(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洞井铺。台湾陶艺家,40岁一脚踏入陶艺领域,倾全力投入釉药的研究、探索、实验,最后开发出具独特性的釉色。2015年获颁工艺成就奖。

生平[编辑]

习陶与创业[编辑]

张继陶1931年生于湖南长沙,从小成长于农村的耕读之家。1948年在国共内战期间,因缘际会随孙立人将军的军队来到了台湾,成了流亡学生,后来通过考试进了兵工学校,最后从军官外语学校毕,1971年退伍。后因跟友人一起投资陶艺工厂,结识陶艺大老林葆家,便跟随林葆家从基础开始学习陶艺,自此进入陶艺的世界。1976年,张继陶成为林葆家的助手,以45岁的年纪开始他的陶艺生涯。后因家庭经济考量,便在新店自立门户创立工作室。初期经营工作室非常的辛苦,幸得林葆家老师在物质上以及家人在精神上的支持,方得以兼顾家庭与工作[1][2][3][4]

教学传承[编辑]

1978年,张继陶参加了林葆家在国立台湾美术馆举办的“陶林陶艺”师生作品联展,他的陶艺作品初试啼声即展露头角,展览期间认识了颜水龙,经颜老师的推荐而到实践家专担任陶艺老师,直到家专改制为学院后退休,期间有13年左右。1982到1993年中山科学研究院从事陶艺教学工作。1980年代正逢台湾社会经济能力与审美需求同时精进的阶段,张继陶参与了几项重要的展览,因应社会需求展现出个人陶艺的风貌,例如1983年在“陶棚舍”展出的陶版昼展览展现在生活陶艺的特殊风格,建立陶艺界的影响力[1]

1990年代,因张继陶对传统技术掌握精熟,并获得当时市场的认同,只要推出新展就会得到媒体的报导与肯定,引起陶艺工作者跟随。另如在1992年《工商时报》的报导提到:“国内收藏陶艺品的风气渐盛,与本土陶艺家自传统中创出自己的风格有关,中青代陶艺家在收藏市场上的行情逐渐提高,如张继陶作品着重在釉色及坯体型制,又呈现自然、朴实的风格,收藏市场的新秀。”[1]

1996年,张继陶学以林葆家老师的手抄笔记和徐氏基金会出版的教科书为教材,免费上课,学生十几人,分别是:曾双春、王元祥、詹文森、曾玉珮、陈伯安、苏正立、吴明仪、蔡俊伟(桃园新兴工商陶瓷科)、徐水源(紫砂壶、桃园新兴工商陶瓷科)、胡木松(桃园新兴工商陶瓷科)、王琮民、孙忠杰(安达窑)、林文祥(富贵陶园)等人,这批学生后来也各自发展出个人的陶艺釉药表现特色[1]

自2007年开始在当地小学美劳课进行陶艺教育及推广,2015年于三峡工作室开设“继陶居”私人美术馆[5],持续续投入釉药研究[6]

作品及风格[编辑]

张继陶走现代陶艺路线,专精釉药的研究,以《紫钧釉》与《美人醉》为主。釉药“美人醉”,多层次不易烧制,绿色隐约含藏在鲜红或是水红色釉之间。另外对钧窑釉药的研究与制作的表现亦突出,钧窑本身的釉色变化多端,张继陶作品透过蓝紫与红霞相互交融,更另人着迷[7][8]

张继陶钻研制陶细节与釉药的使用,采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釉药的研发,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重现“美人醉”的绝美釉色,惊艳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艺术专业人士还争相来访学习。他吸取了中国古铜红繁杂釉系中的精随,并创用以含铁量的陶体做柸,改变了古釉的气质,研创具时代风貌的新铜红,使作品更朴拙、温暖、雄浑[1]。1999年张继陶担任中华陶艺协会理事长,带着46位台湾陶艺家共79件作品,前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华陶艺两岸交流展”。当时引起两岸的重视与大量的报导,也为他在陶艺发展的贡献上增添一次分享的美名。2014年张继陶捐赠99件作品入藏湖南省博物馆[9]

奖项及荣誉[编辑]

  • 1989年获中华民国陶业学会颁发“陶艺贡献奖”[10]
  • 2004年荣获文建会评选“国家经典陶艺作者”
  • 2005年获教育部“美术教育贡献奖”[5][11]
  • 2011年获“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百大艺术家”[5]
  • 2015年获得文化部颁发“工艺成就奖”[1][5][4][8][12]

作品典藏[编辑]

  • 《多彩罐》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馆藏编号80-00011)[13]
  • 《流泉》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典藏(登录号:A-2000-11-117) [14]
  • 《当代风华》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登录号:02290)[15]
  • 《春池》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典藏(馆藏编号:201602003),瓷土、美人醉釉药。
  • 《羊蹄甲(紫荆花)》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典藏(馆藏编号: 201602005),陶土、裂纹釉[16]
  • 《平安旺福》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典藏(馆藏编号: 201602002),形似苹果,熟料陶土,铜釉。
  • 《美人醉》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典藏(馆藏编号: 201602004),瓷土,美人醉釉[17]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從小兵到鈞釉-2015工藝成就獎得獎者專輯. 2018. ISBN 978-986-05-5561-5. 
  2. ^ 軍人出身的陶藝大師 張繼陶45歲開啓創作人生. 天天要闻.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3. ^ 軍人出身的陶藝大師 張繼陶45歲開啟創作人生. ETtoday. 2016-02-21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4. ^ 4.0 4.1 「2015年工藝成就獎」頒獎 陶藝大師「張繼陶」獲殊榮. 文化部. 2015-12-05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5. ^ 5.0 5.1 5.2 5.3 大師張繼陶三峽買地自建 享受悠然創作生活. 好房网. 2018-03-23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6. ^ 美人醉張繼陶 獲工藝成就獎. 人间福报.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7. ^ 工藝人物系列-2015工藝成就獎得主-張繼陶.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 2021-08-15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16). 
  8. ^ 8.0 8.1 陶藝家張繼陶 2015年工藝成就獎. 蕃薯藤. 2015-11-09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9. ^ 台灣陶藝家張繼陶捐贈99件作品入藏湖南省博. 人民网. 2014-11-22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0. ^ 張繼陶Chang Chi Tao. 非池中艺术网.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1). 
  11. ^ 陶作坊∣台灣新百壺_張繼陶滿堂紅隨形壺. 陶作坊.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2. ^ 45歲習陶 張繼陶獲工藝成就獎. 中时新闻网. 2015-11-10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3. ^ 多彩罐.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4. ^ 流泉. 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5. ^ 當代風華.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6. ^ 羊蹄甲(紫荊花). 典藏网.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17. ^ 美人醉. 典藏网. [2023-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