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厝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德高厝
仁和里地图(参考台湾堡图绘制;红色虚线为堡里界线,黄色虚线为街庄界线)
 区域即是竹篙厝庄
表记
汉字 德高厝
白话字 Tek-ko-chhù
台罗拼音Tik-ko-tshù
旧称
汉字 竹篙厝
白话字 Tek-ko-chhù
台罗拼音Tik-ko-tshù
旧称
汉字 下灣
白话字 Ē-oan
台罗拼音Ē-uan

德高厝台湾话Tik-ko-tshù)是台湾台南市东区的一处地名,旧称下湾(台湾话:Ē-uan)、竹篙厝(台湾话:Tik-ko-tshù)[1]。广义的德高厝在被称为“竹篙厝”的时期相当于今东区东门路以南各里的范围[注 1],狭义的德高厝则指位于今德高里(台湾话:Tik-ko-lí)的德高厝聚落[1]。目前该地名的使用可见于德高里的德高厝上帝庙与崇成里的德高厝邮局。

地名演变[编辑]

德高厝上帝庙
台南德高厝邮局
德高厝的老屋之一
德高厝的老屋之一

据学者卢嘉兴的考据,德高厝聚落旧称下湾[注 2],乾隆卅一年(1766年)台湾县知县赵爱颁“齿德可风”匾给成为乡饮大宾的当地大户陈家家主陈玉琼[注 3],因当地陈家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是以大家尊称此地为“德高厝”[2]。而从德高厝上帝庙所保有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石制香炉来看,可知当时已使用德高厝作为地名,而嘉庆年间修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仍将仁和里的上帝庙记在下湾,卢嘉兴认为这是修志者因袭旧志,未实地访查并更改所致[2]

然而根据当地陈家神主牌位的写法来看,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地名已经被写成“竹高厝”,这可能是因为后人已不知地名典故,又因当时村庄周围大多种有竹子御敌,而将“德”改为台语音近的“竹”字,后来又觉得“竹高”无任何意义,又进一步改写成“竹篙”,而后“竹篙厝”的地名便沿用下来,使得地名由雅而俗[2]

日治时期,原先的仁和里竹篙厝庄在大正九年(1920年)改行五州二厅制后变成台南市底下的竹篙厝大字,二次大战后沿用地名设有“竹篙里”,经卢嘉兴考证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1月依据“德高厝”之名改成“德高里”[1][3]

行政区划演变[编辑]

德高厝地区在明郑时期属于万年州仁和里,清朝初年属于台湾县仁和里[1]。日治时期“竹篙厝”地区改为仁和里竹篙厝庄,先后隶属于台南民政支部、台南县(台南辨务署[4])、台南厅(永仁区[注 4][5]),1920年地方制度改制后,“竹篙厝庄”改成“竹篙厝”大字,隶属于台南州台南市[7][1]

二次大战后,竹篙厝大字被分成竹篙里、大明里、府宅里、路东里、泉南里、龙山里,竹篙厝聚落即位在竹篙里[1],而后竹篙里在1974年7月1日分出仁和里[8]与大智里[9]。名称改成德高里之后,1982年8月1日德高里分出崇学里[10]与崇善里[11],而形成当前德高里的规模[1]

以下是竹篙厝庄逐渐演变成德高里的演变图,但由于是以当前东区各里的里界图为基础,故在细部上可能与实际情形有所落差:

地图 说明
竹篙厝庄对应现在东区的大致范围( ),不过 区域的西北部有一小部分是属于台南市台南府城)的范围。
1940年代的竹篙厝大字战后分化情形。

 区域是竹篙里与一部分的大明里[注 5] 区域是府宅里[注 6] 区域是泉南里[注 7] 区域是龙山里[注 8] 区域是路东里

1974年的竹篙里分化情形。

 区域是竹篙里; 区域是仁和里; 区域是大智里

1982年的德高里分化情形。

 区域是德高里; 区域是崇学里; 区域是崇善里

聚落[编辑]

竹篙厝庄聚落分布图
 区域即是竹篙厝聚落; 区域是大路东聚落

根据台湾堡图的记载,日治初期德高厝地区(竹篙厝庄)只有竹篙厝与大路东两个聚落。竹篙厝聚落最初原称下湾,在明郑时期便已形成且有上帝庙,后来在清乾隆年间改成“德高厝”,之后演变成“竹篙厝”,后来在1977年方改回德高厝[1][3]。大路东则位于现在的崇明里境内,日治时期因为昭和七年(1932年)成立的糖业试验所开辟农场,被迫迁村到现在大同路以西的地区居住[1]

注释[编辑]

  1. ^ 日治时期的竹篙厝庄、竹篙厝大字,后来变成竹篙厝段。
  2. ^ 卢嘉兴〈由竹篙里仁和宫探讨旧籍所记仁和里下湾之上帝庙〉一文指出,旧有方志所记载位在仁和里下湾的上帝庙,应该就是今天的德高厝上帝庙,是以可知德高厝旧称下湾[2]
  3. ^ 陈玉琼(1708年2月10日-1782年2月24日),名“宁”,是陈家开基祖陈元享三子[2]
  4. ^ 区长役场最初即设于竹篙厝庄[5],后来在1911年6月7日改到永康下里后甲庄[6]
  5. ^ “大明里”位于西南部,现已裁撤,1940年代的区域为今天东智里成功一街(台糖围墙旁)以西的部分再加上南区大恩里,1967年6月台一线以西的部分改归大林里所辖,1970年代大明里并入大智里[1][12]
  6. ^ 该色块区域严格来说是现在的大同里,大同里从北到南由昔日的川东里、府宅里、大兴里所组成,而大兴里1940年代还是路东里的一部分[1]
  7. ^ 该色块区域严格来说是现在的泉南里,是由当时的泉南里与旧廓里、安内里(部分)所组成[1]
  8. ^ 该色块区域严格来说是1950年代的龙山里,是由当时的龙山里与安外里(部分)、安内里(部分)所组成[1]

参考来源[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采集组.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 臺南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6年5月: 页291、293、300-303、325、330、331. ISBN 957-02-3370-2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2.4 卢嘉兴. 〈由竹篙里仁和宮探討舊籍所記仁和里下灣之上帝廟〉. 《台南文化》 (台南市政府). 1976-06-03, (新1期): 页61-76. 
  3. ^ 3.0 3.1 各里簡介——德高里. 台南市东区区公所.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4. ^ 《台湾总督府府报》〈府令第二十一号〉,1897年6月10日
  5. ^ 5.0 5.1 《台湾总督府报》〈告示第三号〉,1910年1月18日
  6. ^ 《台湾总督府府报》〈告示第九十号〉,1911年6月7日
  7. ^ 《台湾总督府府报》〈府令第四十七号〉,1920年8月10日
  8. ^ 各里簡介——仁和里. 台南市东区区公所.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9. ^ 各里簡介——大智里. 台南市东区区公所.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10. ^ 各里簡介——崇學里. 台南市东区区公所.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11. ^ 各里簡介——崇善里. 台南市东区区公所. [2014-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5). 
  12. ^ 鄰里資訊‧各里簡介——大恩里. 台南市南区区公所. [2014-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