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慈氏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慈氏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7-1229-3-527
认定时间2013年3月
保护历史
1958年,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塔前街。现存为宋朝孟珙主持重建,为湖南最早的古塔遗存之一。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编辑]

现在一般认为,慈氏塔重建于北宋年间。但是关于其最早的修建历史,目前尚存争议。宋朝的《岳阳风土记》及明朝的《隆庆岳州府志》关于其建造年代有“创”、“唐建”的说法,一般认为该塔始建于唐代,唐显庆三年(658年),这里曾经建有佛楼(世称“南屠”或“南楼”),后梁乾化四年(914)南楼故址修建了一座木质结构的“一字关”塔,此塔即是慈氏塔的前身,该塔毁在北宋熙宁年间于毁于一场大火,现存古塔为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于淳祐二年(1242年)所建[1]。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段福林认为其可能是“始于唐代,建于五代,重修于宋”。但是岳阳文史专家陈湘源在《慈氏塔的性质与始建年代辨析》中分析认为,慈氏塔“晋创”、“唐建”的说法并不准确,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慈氏塔附近,原有一座乾明古寺,古寺始建于晋,在晋、唐两代也曾修筑佛塔,由于慈氏寺是乾明寺的分支,而这三处佛塔地理位置又大致相同,所以导致混淆[2]

慈氏塔在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由于慈氏塔年久失修,缺乏保护,塔基以及裸露在外的塔身青砖已严重风化和剥蚀,雷雨大风天气时,塔体时常掉落砖石。2015年,岳阳市对其启动大修,并对严重影响古塔周边环境风貌的平房和棚户等建筑进行了拆除,这是继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后慈氏塔的再次大规模修缮[4]

2015年8月,施工人员在塔顶覆钵表面发现八组铭文,其中落款为“大宋治平三年”(1066年),在塔顶第二层相轮内又发现古钱币。古钱币用布条串成串,放在一个长16厘米、高约25厘米的方中。经专家鉴定,这些古钱币共有20个类别,1000多枚,这些钱币始于“开元通宝”,止于“治平元宝”,大部分出自宋代早中期。当地文物部门据此推断,慈氏塔的建造年份由之前认定的公元1242年提前到了公元1066年[5]

结构

[编辑]

慈氏塔是一座实心的楼阁式佛塔,七级八角,整座塔高39米,塔身为34.58米,占地面积46平方米。除塔基由浑厚坚实的五层花岗石铺砌外,其余均用青砖砌筑,而胶结料采用的是黄砂泥浆。塔身底层较高,往上逐层变矮,面阔层层内收,形成柔和的收分线条。层檐间用叠涩法,在挑出的青砖上贴以青瓦,再用砂浆堆塑莲花图案,线条圆润优美。第一层原有东西相通的塔门,但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维修古塔时,为了加固塔基,用青砖封实了塔门,只留下青石门楣至今可见。自二层以上,每层四向各砌佛龛一个,内置精雕细刻的佛像一尊。第二层平座座顶凸出塔身约30厘米,转角处砌有倚柱。其他各层的作法,均与第二层相同,只有在第七层的平座上,设有栏杆和望柱,各层高翘的檐角上皆挂有铜风铃。塔顶作八角攒尖式,顶上立铁刹,由覆钵、相轮、宝盖、圆光等构件组成,相轮底座由八根铁链通过扁铁连接直贯塔基。[1][2]

名称

[编辑]

关于慈氏塔的建造和命名的缘由,民间有传说唐朝开元年间,西域一佛教徒来到巴陵(今岳阳)声称将有白龙作恶,必须建塔镇压。城内寡妇慈氏,捐钱建造了这座塔,故名慈氏塔。但是段福林研究员在《八百年沧桑慈氏塔》一文中认为,慈氏塔是一座佛塔,而“镇洞庭水孽”这一说法与佛家教义相背离,所以慈氏并非指寡妇慈氏,而是源于塔上神龛内供奉的弥勒佛,慈氏为其梵文名(मैत्रेय[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岳阳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慈氏塔. 岳阳市政府.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0). 
  2. ^ 2.0 2.1 2.2 潇湘晨报. 770年的岳阳慈氏塔,无需翻修一新. 红网.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3.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4. ^ 岳阳慈氏塔200年后再次大修 重现千年古塔昔日辉煌. 红网.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5. ^ 慈氏塔塔身现清代大修痕迹. 凤凰网. [2016-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8). 

参见

[编辑]
  • 明隆庆《岳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