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拆除吳鳳銅像事件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
日期1988年12月31日 (1988-12-31)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
嘉义市西区嘉义车站
参与者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林宗正等人
结果吴凤铜像落地碎裂、之后失踪
影响官方决定停止教授吴凤故事,嘉义县吴凤乡改名为阿里山乡

吴凤铜像破坏事件,或称拆除吴凤铜像事件[1] 发生于1988年12月31日的台湾嘉义市,因为不满中华民国政府长期宣传吴凤神话、贬抑原住民,数名阿里山乡邹族部落青年破坏了嘉义市中心的吴凤铜像。因为这个事件,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停止在学校中教授吴凤故事,台湾省政府将嘉义县吴凤乡改名为阿里山乡。此事件也促成了台湾首座二二八事件纪念碑的诞生。

背景

[编辑]

吴凤神话中,吴凤是清朝时期阿里山的官员(通事),为了让当地原住民停止猎人头的习俗而自愿牺牲,吴凤的义行感动了他们,从此阿里山原住民改变了猎头的习俗。

在日治时期开始,台湾总督府在学校中开始教授吴凤故事。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之后,继续在学校中教授这个故事,将嘉义县阿里山一带命名为吴凤乡。台湾省主席邱创焕时期,修建了嘉义的吴凤庙与吴凤墓,也在台湾铁路管理局嘉义车站前树立了台湾第一座吴凤铜像。但阿里山邹族部落长期质疑吴凤故事的真实性,并认为吴凤故事将他们塑造为不文明的猎头族,是对他们部落文化的一种羞辱和歧视。

1987年,发生汤英伸事件。邹族青年汤英伸至台北工作,与雇主发生争执,怒而杀人。学者蒋勋胡台丽等人声援汤英伸,希望政府能够特赦汤英伸。因此事件影响,学术界开始讨论吴凤神话造成对邹族人的歧视。同年9月9日,邹族人发起游行,要求把吴凤乡更名。

事件经过

[编辑]
外部图片链接
image icon 吴凤铜像落地毁损后,林宗正兴奋跳喊

1988年,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牧师林宗正等人在台南训练的玉山神学院第九期学员,在结训时讨论要作些什么来成为训练的成果,最后决议要破坏嘉义市中心的吴凤铜像。12月31日,林宗正与邹族青年曾俊仁、邹族青年潘建二、布农族青年Kavas Takistaulan(汉名:余进仁)等人,向民主进步党台南市党部借了两台货车,开到嘉义市中心,开始拆毁铜像。这个行动惊动了附近嘉义市警察局员警,前来制止,将他们驱散。被驱散的原住民青年,在旁边的工具行购买了绳子与电锯,在中午时再度进行第二次拆除行动,用小货车成功将铜像拉下。铜像落地后当场断裂成数截。林宗正在一侧双手握拳,兴奋跳喊:“哈利路亚!哈利路亚!”[2]

嘉义市警察局展开逮捕行动,造成多位抗议群众受伤,如参与抗议的布农族青年Kavas Takistaulan,断了两根肋骨,一侧的睾丸也碎裂。警方逮捕四名青年,抗议群众则在警察局外声援。最终由民主进步党台湾省议员黄昭凯至警察局进行协商,带回被逮捕的青年,也解散了抗议群众。

1989年2月11日,嘉义地检署检察官陈忠蓥侦讯林宗正、曾俊仁、潘建二、Kavas Takistaulan等四人,之后立即收押,以“毁损公物”、“妨害公共安全”、“违反集会游行法”、“妨害公务”四项罪名起诉。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台南教会牧师卢俊义牧师等人前往探视。开庭时,玉山神学院学生Kavas Takistaulan坚持以母语布农语应讯,迫使法院聘请布农语翻译,促成台湾法院首次使用台湾原住民语应讯的纪录。[1]

为纪念二二八事件,由陈永兴医师和郑南榕先生所组成的“二二八公义和平促进会”决定,1989年2月28日分别在基隆市嘉义市举办游行。嘉义市社运团体联络阿里山邹族部落,希望他们在2月28日至嘉义市参与游行,同时也声援这四个人。当时政府为避免事态扩大,决定让这四个人交保释放。2月15日,台湾省主席邱创焕宣布自1989年3月1日起,吴凤乡更名为阿里山乡。教育部长毛高文也宣布,在同年7月1日之后不再在教科书中教授吴凤故事。法院随后判决这四个人无罪,此事件结束。

后续

[编辑]

在吴凤铜像拆除后,民主进步党主张在原地设立二二八事件纪念碑。中国国民党狮子会名义,主张在吴凤铜像原址设立和平钟。

1989年2月28日,在嘉义市发动的游行中,预备在吴凤铜像被拆毁的基座上放上临时的二二八纪念碑。嘉义市警察局在此地拉起人墙,与群众对峙。最后嘉义市市长张博雅出面与抗议群众协调,嘉义市政府同意在弥陀路建立二二八纪念碑

至于被毁的吴凤铜像原件则下落不明。原址现为狮子会“自由之钟”。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少年台湾史-第276页,周婉窈,台北:玉山出版社
  2. ^ 走上街头,台湾牧者传奇林宗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邱斐显,第四届北台文史与资产保存学术研讨会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