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政变
外观
普鲁士政府与政治 系列条目 |
普鲁士政变(德语:Preußenschlag;德语发音:[ˈpʁɔʏsənˌʃlaːk])发生在1932年7月20日,以7月17日在普鲁士发生的阿尔托纳血腥周日为契机,当时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应时任德国总理弗朗茨·冯·帕彭的要求援引了威玛宪法第48条,任冯·帕彭为帝国专员取代普鲁士自由邦的合法政府[1]。同一天的第二项法令将普鲁士的行政权力移交给了德国武装部队部长库尔特·冯·施莱歇尔,并限制自由邦基本权利。
帕彭发动政变有两个理由,其中之一是1932年普鲁士议会选举导致分裂的议会没有可行的联合政府的可能性。这导致在选举前掌权的联盟领导下的看守政府。第二个也是主要的理由是,在普鲁士的部分地区,发生了暴力街头示威和冲突,帕彭表示看守政府可能无法控制。
政变削弱了魏玛共和国的联邦制宪法,从而促进了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上台后的帝国中央集权。然而,直接的结果是消除了普鲁士对巴彭的最后抵抗。普鲁士政变试图建立一个“新国家”,本质上是恢复君主制的先驱。
- ^ Nr. 73 Aufzeichnung der Reichskanzlei über den Ablauf der Aktion gegen die Preußische Staatsregierung am 20. Juli 1932. [2023-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