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格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格五,又称塞戏、簺戏、蹙戎、蹙融,是一种掷采行棋的掷赛游戏,为六博的变体,差别之一在掷具的不同[1]鲍宏写有《簺经》纪录规则,已失传。

日本过去曾错把格五当成是五子棋,如近代的《古事类苑》就如此纪录[2],但在中国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棋类[3]

六博棋盘简图之一,有说法是这种棋盘是塞戏[4]

文献

[编辑]

塞戏

[编辑]
  • 穆天子传》:“天子与井公塞也。”
  • 管子》:“流于博塞,戏其工瞽。”、“是故秋三月以庚辛之日发五政:一政、曰禁博塞。”
  • 庄子·骈拇》:“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 成玄英注:“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 说文》:“簺,行棋相塞谓之簺。”
  • 边韶《塞赋》:“欲弈无局,欲博无楮。问:何以代博弈者乎? 曰:塞其次也。”、“四道交正,时之则也;棋有十二,津吕极也。”
  • 南齐书》:“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尤善簺及弹棋。簺用五子。”

格五

[编辑]
  • 尔雅》:“格,至也,亦格五,博属行箭,但行枭以格杀,汉吾丘寿王善之。”
  • 葛立方《韵语阳秋》:“鲁直诗云:“眼见人情如格五,心知外物等朝三。”

塞戏与格五

[编辑]
  • 汉书》吾丘寿王传:“以善格五,召待诏。”
    • 刘德注:“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 师古注:“即今戏之簺也,音先代反。”
    • 孟康 (三国)注:“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
  • 鲍宏《簺经》:“簺有四采,塞、白、乘、五是也。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云格五。”

蹙融

[编辑]
  • 资暇集》:“今有奕局,取一道人行五棋,谓之蹙融,融宜作戎。此戏生于黄帝蹙鞠,意在军戎也,殊非圆融之义。庾元规着《座右方》,所言蹙戎者,今之蹙也。”
  • 酉阳杂俎》:“小戏中于奕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

格五与蹙融

[编辑]
  • 彭乘《续墨客挥犀》:“蹙融,或谓之‘蹙戎’,《汉书》谓之‘格五’,虽止用数棋,共行一道,亦有能否。徐德占善移,遂至无敌。其法已常欲有余而致敌人于险,虽知其术止如是,然卒莫能胜之。”
  • 沈存中《笔谈》:“格五即今之蹙融,其法以己常有余,而致敌人于险。”
  • 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乘五,至五即格不得行,故云格五。簺,先代反。又世俗有蹙融之戏,谓以奕局取一道,人各行五棋,即所谓格五也。” 
  • 章太炎《膏兰室札记》:“今之跳五子,当即古之格五。”

格五与五子棋

[编辑]
  • 黄遵宪《日本国志》:“亦有格五,其法布子成行以得五者胜。”

结论

[编辑]

从上述引文看,秦汉时期时塞戏每方有六枚棋子,具有塞、白、乘、五这四种采名,其中掷到‘五’就不能移动,所以又称格五。依《尔雅》记载,掷具是箭(箸),而不是当时六博用的琼。

有些六博局是中央方框与四角曲道以斜线相连,傅举有认为是塞戏[4]

文献无任何记载或观点认为与象棋有所继承关系。传至南北朝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于它的专门著作。格五这棋类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使对方格不得行,所以称作格五。也称为蹙戎。

唐代成玄英注解《庄子·骈拇》时写:“行五道而投琼曰博,不投琼曰塞。” 认为六博与塞戏差别在是否用琼作投子,而《尔雅》指出别名为格五的塞戏是投箭,但他是把六博错认为“行五道”[1]。后人错以为塞戏没有掷具,误会塞戏摆脱六博侥幸取胜的成分[6][1]

宋代以降的文献记载并不相符,描述每方棋子只有五枚,共走一道。

清末有将格五当五子棋。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宋会群、苗雪兰. 《中國博奕文化史》. 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9716854 (中文(简体)). 
  2. ^ 202 遊戯考[囲碁・将棋]. [2013-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3). 
  3. ^ 连珠…その起源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7-24.
  4. ^ 4.0 4.1 傅举有:《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考古学报》1986年1期
  5. ^ 格五解釋. [201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7). 
  6. ^ 中国象棋史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3-05-02